父母心情差 孩子问题大
现象二:
邻居五岁的女孩彤彤有句挂在嘴边的口头禅:“不能这样做,否则妈妈会生气的。”每说这句话时,彤彤都会把”生气”两字咬得重重的。据了解,自从彤彤半岁起,每当她做出不合妈妈心意的事情时,妈妈就会立刻把脸一板,严肃地说:“你做了,妈妈会十分生气的。”长此以往,“生气“一词在彤彤的心中,不再是孤立的心情符号,而是形成了惧怕恐慌的条件反射一个周末,我原想请彤彤一同去钓鱼,小姑娘先是惊喜一笑,随后立即摇头拒绝了,理由仍是“妈妈会生气的”。我趁机问道:”钓鱼本是一件快乐的事,妈妈为什么会生气呢?”彤彤耷拉着脑袋缩在一角,嘴里嗫嚅了半天还是没说出话来。或许在孩子的心里,事情不可行的原因是极其模糊的概念,当家长不能摆清道理教给孩子明确辨析,一味以“伤心”“生气”“不高兴”搪塞的时候,孩子就会变得唯唯诺诺,胆小怕事,甚至颠倒是非。
现象三:
比起遭遇家庭暴力的孩子,九岁的男孩溜溜还算是幸运的,因为他每次的不幸经历都是由于妈妈偶尔的情绪烦躁。溜溜的爸爸在外地工作,为照顾溜溜,妈妈只好做了一位专职母亲,家庭的重担与每天的琐事难免令人焦头烂额,于是,溜溜约妈妈在情绪极其异常时,总抑制不住自己,对儿子一番狂风暴雨般地咆哮,有时还会实施“武力镇压”。每次事后,溜溜妈妈都是忏悔不已,甚至泣不成声地道歉认错,可类似的事情还是接二连三地发生。如今,原本洒脱的“活泼小子”溜溜总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而且与母亲的关系日渐疏远,简直陷入了无法沟通的冷漠困境。
以上潜伏在亲子关系中的不良情绪并不是个别的特例。家长的情绪有意或是无意地感染到孩子,甚至引发家庭暴力事件。那么,又该如何做好家长自身的情绪管理,走出心灵困扰的沼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