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存废之争 中国共产党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政策
(二) 整合力量,壮大队伍,造就中医药人才培养、诊疗科研新气象
新中国成立前,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主要靠家传、师授、私人办学、自学成才等途径。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还一直采取消灭中医的举措,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工作岌岌可危。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通过多种渠道来巩固、发展中医药人才队伍。
1.有步骤、有计划地整合中医药人才队伍。为适应国家大规模建设的需要,国家逐步组织、吸收28万余名中医分别参加了全民和集体所有制医疗机构的工作,1952年登记在册的中医有30.6万人。根据卫生部中医司的报告,到1957年3月,全国有20万中医参加了联合中医医院、联合诊所,农业合作社的保健站等单位的疫病防治工作,并有29000余位中医参加了各公立医疗机构工作,中医的社会地位和学术地位得到了大规模的提高。同时,国家还积极壮大、发展中医学术团体,各地纷纷成立以中医为主的“卫生工作者协会”,大部分省、市、区的中医学会陆续开展活动。1955年,中华医学会吸收了第一批中医会员。
2.多种途径、有效培养中医药人才。首先,国家开办了不同层次的中医学校。自1949—1955年,全国共创办20所中医进修学校和143个中医进修班,并采取函授教育的形式对在职中医进行培训提高。①1956年,周恩来在谈到发展我国中医药事业时,提出必须加强中医队伍建设:“光带徒是不够的,还得办中医学院,先在东西南北各办一所”②随后,中央决定在上海、北京、广州和成都各建一所中医大学。针对各地中医学院初创时期的实际困难,1957年2月刘少奇指示卫生部“要赶快整顿中医学院,首先要解决教材问题”。③卫生部在1958年组织编写了全国中医学院统一教材,并先后进行过4次修订。1959年制定了全国统一的教学计创,明确规定了中医院校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其次,尊重和提倡中医授徒这一特殊的人才培养方式,对此不加限制。1956年初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决定,允许中医药师采取传统的带徒方式培养人才,特别鼓励中医药师多带自己的子女为徒。1956年4月,卫生部颁布了《1956至1962年全国中医带徒弟的规划》,计划在7年内以带徒弟的方式培养新中医48万。1958年2月卫生部指示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立即着手为各自地区的名老中医安排青壮年中西医作徒弟。1957~1958年,刘少奇在对卫生部的有关指示中两次肯定了中医授徒人才培养方式。他指出:“凡是有本事的中医,都要让他们带徒弟。你们要搞一个中医带徒弟的办法,师徒关系、师傅收益、什么人可以带徒弟、带徒弟要具备哪些条件等等,都要详细规定”。中医带徒工作开展起来之后发展非常迅速。据统计,到1958年底全国已有52000多名中医学徒随师学习。④到1960年,全国中医学徒已达8万多人,前两年出师的已有14500多人。
3.大规模创办和发展中医药诊疗和科研机构。新中国成立后,在经历过短暂波折之后,国家开始鼓励并创办大量中医药诊疗和科研机构。自1955年卫生部取消禁止中医用白纸处方和1956年宣布废除《中医诊所管理条例》及《中医诊所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等对中医机构规定的不合理限制后,全国农村乡镇,城市街道迅速组织起数万个联合诊所,有的进而发展为中医医院或中医门诊部。到1960年,中医医院已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寥寥数所发展到330所,中医病床增至14199张。1955年12月,卫生部中国中医研究院宣布成立。1956年,一些省、市、区也相继成立了中医研究所。到1958年,全国共建有中医研究院、所17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