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炎的治疗 外耳道炎的最佳治疗方法
6.加强全身性疾病的诊治,如贫血、维生素缺乏症、内分泌紊乱、糖尿病等。
外耳道炎临床表现及处理
急性外耳道炎发病急,外耳道灼热、发痒、疼痛,呈弥漫性充血、肿胀,表皮糜烂。先为稀薄分泌物,继而变为稀脓性或脓性分泌物。皮肤肿胀较甚者,可引起外耳道狭窄或闭锁,遮蔽鼓膜,引起耳鸣及听力下降。严重者耳周淋巴结肿大、压痛,并出现全身不适。
慢性外耳道炎病程长,多有耳痒、少量稀脓、听力轻度减退;外耳道皮肤充血或增厚,或覆有痂皮,痂皮下有少许脓液或碎屑,有时揭去痂皮会出血;鼓膜可混浊、增厚、标志不清。
外耳道炎的处理原则为
控制感染,清洁局部,去除痂皮,促使干燥。急性期,全身可应用抗生素如甲烯土霉素0 5g,口服,每日3次,以控制感染。耳痛剧烈者可服用镇痛剂如去痛片,每次1~2片。局部治疗可用5%~8%醋酸铝小纱条敷塞外耳道,并嘱患者每隔3~4小时自行滴入上述药液,每天更换纱条,有收敛消炎作用,可促使干燥。或用2%~5%硝酸银液涂布;或用四环素可的松软膏、红霉素软膏、皮炎平软膏涂敷局部。中药可用耳炎灵(见外耳道疖肿)小纱条湿敷局部,促使愈合。
慢性期,局部用皮炎平软膏涂敷或中药耳炎灵小纱条湿敷效果较好;若外耳道增厚、粗糙,可用中药紫归油(紫草、当归各等份,麻油适量,药入油中煎炸,待药成黑黄色时,下火,候凉备用。功用活血润肌,消肿止痒,适用于外耳道炎、外耳湿疹之局部皮肤粗糙、增厚者)涂敷。
外耳灼痒、长小水疱甚至糜烂、渗液怎么办
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出现瘙痒、灼热感、皮肤红、有小水疱甚至糜烂、渗流黄水样分泌物,这是外耳湿疹急性期的主要表现,多见于小儿。有时糜面被黄色痂皮覆盖。
若因搔抓而感染则病损区扩大,渗液增多。慢性湿疹除瘙痒外,多有外耳皮肤增厚、粗糙,致使外耳道狭窄,有时表皮脱屑、皲裂、结痂,皮肤色暗。若累及鼓膜,则听力下降、耳鸣。
分析上述症状产生的原因,多因耳廓、外耳道及周围的皮肤受药物或其他过敏物质刺激所致。毛织品、化妆品、染发、湿、热及食用鱼虾、牛奶等均可成为致敏因素。外耳道长期受脓液的刺激亦可引发。
该病的主要治疗措施是以去除病因为主。如发现致敏因素应立即消除。积极治疗外耳周围原发病灶,如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长期耳内流脓者,应经常清洗外耳道脓液并滴用有效药液。局部忌用肥皂或热水清洗,忌擦拭有刺激性的药物,严禁抓痒、挖耳等。局部渗液多者可用3% 硼酸溶液或5%醋酸铝溶液湿敷患处;渗液少或无渗液者可涂用1%~2%龙胆紫液、可的松软膏、氧化锌油;若有干痂,可用3%双氧水洗净拭干后再涂用上述药物。全身治疗:可用抗过敏药物如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10ml,每日1次;口服扑尔敏片4mg,每日2次;口服维生素C2 00mg,每日3次;口服地塞米松0 75mg,每日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