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套路 国内外武术套路解密
刀术套路
刀术的套路有自选刀、八卦刀、龙行刀,大刀、朴刀、单刀、双刀、梅花刀、八极刀、六合刀、春秋刀、滚手刀、苗刀等。
特点
武术家们常用“刀如猛虎”来形容刀的勇猛彪悍,雄健有力。大刀属于长兵器,俗云“大刀看刃”,就是在用刃上,做到劈、抹、撩、斩、刺、压、挂、格等功夫。单刀、双刀都是短兵器,语谓“单刀看手,双刀看走”,所以单刀讲求裹胸和劈、砍、刺、撩、抹、拦、截等刀式,而双刀则讲究两手用力均匀,刀式清楚,步点灵活,上下协调,以显出“叶里藏花,双蝶飞舞”的姿态。流行的有朴刀、三尖两刃、双环刀、长刀(双手刀)等。刀以劈砍为主,“刀之利,利在砍”,另外还有撩、刺、截、拦、崩、斩、抹、带、缠裹等刀法。
2历史渊源编辑刀在古代是一种单刃的砍杀兵器。它由刀身和刀柄构成,刀身较长,脊厚刃薄,适于劈砍。在原始社会,古人类就用石头、蚌壳、兽骨打制成各种形状的刀。古人不仅用刀作为劳动工具,还随身携带作为防身自卫的武器。
耍大刀作为表演形式早出现在秦汉时期,当古人们发明出了铁后,制作刀的工艺是更上一层楼,由于刀越来越坚韧,所以刀的砍杀等效果就越来越明显。所以刀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广泛使用。人们用的比较多的“环首刀”,这刀的特点是刀的刀刃和背部都非常直,而且非常的厚。在骑兵中,这是一项杀敌的利器。
隋唐时采用“灌钢法”代替了百炼法,炼出的刀更加坚韧锋利。唐朝的刀演变为横刀。
明朝军队,倭刀显现出了相当大的杀伤力,使中国军民深受其害。当时不少优秀的军事将领和民间武艺家,通过各种渠道努力学习日本刀法,戚继光是日本刀法的积极引进者。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他在军队中积极推广日本刀法,并且逐步摸索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训练教程,在兵学名著《练兵实纪》中有记载。
程冲斗是明代少林棍法的名家,他将某些“长倭刀”法与中国棍法相类比,从中悟解到不少东西,撰写了刀谱《单刀法选》等。吴殳,是明末的史学家、武艺家,又是一位坚守前朝志节的遗民。晚年精心研究武术,纵论古今,多有著述。吴殳以得之于渔阳老人的剑法,与日本双手刀法相融合,重加编定成单刀十八势,写成《单刀图说》一书。
1925年,马凤图、马英图将双手刀法改编成为“破锋八刀”,作为西北军环首大刀的教材,以取代原来表演性较多的老刀套。先在张自忠将军的教导团中加以试行,后来积极推广到全军。在长城抗战和泸沟桥抗战中,二十九军的大刀队显示了精湛的刀术。
下面为大家介绍几种刀,以及他们的样子
缠头刀
刀尖下垂,刀背沿左肩贴背绕过右肩,头部正直。
裹脑刀
刀尖下垂,刀背沿右肩贴背绕过左肩,头部正直。
劈刀
刀由上向下为劈,力达刀刃,臂与刀成一直线。抡劈刀沿身体右侧或左侧抡一立圆;后抡劈要求与转体协调一致。
砍刀刀向右下方或左下方斜劈为砍。
撩刀刀刃由下向前上为撩,力达刀刃前部。正撩前臂外旋,手心朝上,刀沿身体右侧贴身弧形撩出;反撩前臂内旋,刀沿身体左侧撩出,余同正撩。
挂刀
刀尖由前向上、向后或向下、向右为挂,力达刀背前部。上挂向上、向后贴身挂出;下挂向下、向后贴身挂出;抢挂贴身立圆挂一周。
扎刀
刀刃朝下、朝上或朝左,刀尖向前直刺为扎,力达刀尖,臂与刀成一直线。平扎刀刀尖高与肩平;上扎刀刀尖高与头平;下扎刀刀尖高与膝平。
抹刀
刀刃朝左(右),由前向左(右)弧形抽回为抹,高度在胸腹之间,力达刀刃;旋转抹刀要求旋转一周或一周以上。
斩刀
刀刃朝左(右),向左(右)横砍,高度在头与肩之间,力达刀刃,臂伸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