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友病乙的症状 及早发现血友病乙
FⅨ存在另一条非生理性的激活途径,Russell蛇毒蛋白仅裂解上述第2个位点,不释放肽段,也有生物活性,称为FⅨαβ。因而第二个位点的裂解是FⅨ激活必不可少的,仅第1个位点裂解无生物活性。催化区相当于FⅨa的重链,具有典型丝氨酸蛋白酶拥有的催化三联体,在FⅨ的位点为组氨酸221、天门冬氨酸269和丝氨酸365。激活的因子Ⅸ(FⅨα)在辅因子FⅧa,钙离子和磷脂存在时激活FX。
2.FⅨ基因和基因缺陷
FⅨ基因位于X染色体长臂末端(Xq27),基因长34kb,包括8个外显子和7个内含子,其mRNA长2.8kb。血友病乙的基因缺陷已有许多报道,包括点突变、框架移位、缺失、插入和其他导致FⅨ蛋白质结构和功能改变的异常。已有400多种基因缺陷导致血友病乙,分布于FⅨ的各功能区。
约30%以上的突变发生在CPG二核苷酸序列,包括C→T、G→A转换,常影响精氨酸残基产生功能障碍的分子,也可以产生终止密码而形成无意突变,特别有兴趣的是发生在5′启动子区导致FⅨ Leiden的突变,其表型血友病在出生时或儿童早期FⅨ:C和FⅨ:Ag均很低,但在青春后期逐渐上升到60%以上。目前认为一些启动子区的突变,破坏了转录因子的连接,导致FⅨ基因转录降低,青春期后雄性激素能克服转录缺陷并维持FⅨ一定的水平。血友病乙Bm特点为兔脑凝血活酶的凝血酶原试验(Prr)正常而牛脑凝血活酶的胛延长,这是由于错义突变影响了FⅨ蛋白质中位于180、181和182的氨基酸残基以及接近活性位点区的几个残基,产生了具有与牛脑凝血活酶异常反应的FⅨBm变异型。
血友病乙的发病机制
1.抗因子Ⅸ抗体
因子Ⅸ基因的完全丧失引起严重的抗原阴性的血友病乙,可能引起因子Ⅸ替代治疗产生抗因子Ⅸ抗体引起。但难以单用因子Ⅸ基因的完全丧失来解释抗体的产生,因并非所有这样的患者都产生此类反应,且某些有抗因子Ⅸ抗体者并不表现全部基因丧失,如一例血浆含抗因子Ⅸ抗体,基因测定仍然阳性。因此可认为因子Ⅸ基因的缺乏并非替代治疗抗体形成的惟一因素。有关机制有待进一步阐明。
2.交叉反应物(CRM)
近1/3的血友病乙患者表现为交叉反应物质阳性(CRM )。此类患者因子Ⅸ抗体水平正常,而因子Ⅸ活性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因存在功能低下或无功能的因子Ⅸ分子。其机制乃突变影响了转译后蛋白质加工、γ-羧基化、脂质结合、酶原的活化及对底物的识别以及酶的活性。另有一类CRM 患者,用人脑提取物作血浆一期法凝血酶原时间正常,而用牛脑提取物作血浆一期法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称这些血友病患者为BM型(M是第1例患者的姓氏字母)。发生机制可能是突变导致因子Ⅸ分子结构异常而对因子Ⅸ作用发生竞争性抑制。
3.基因突变
迄今已发现的产生血友病乙的点突变有378种(包括错义突变和无义突变)。有几组报道强调CPG双核苷酸序列是突变热点。CPG序列由6个精氨酸生殖基因型中之四个所组成。它是自发性点突变的重要原因。迄今发现的CPG双核苷酸编码了20种因子Ⅸ序列,其突变率为原来预期的转移率的150倍。一组51例单一碱基对替换的报道中,有27例系CPG双核苷酸。上述精氨酸基因型之表型位于因子Ⅸ蛋白之表面,有稳定蛋白质结构的作用。精氨酸突变为另外的氨基酸,或精氨酸显著减少,都会影响蛋白质功能,导致因子Ⅸ活性下降。
4.基因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