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痛的预防 天气寒冷易致病
在三叉神经分布的范围内,有一个或多个皮肤特殊敏感区,每遇轻微触动即可引起疼痛发作,称为“扳机点”,其范围比较局限,集中在鼻翼部、上下唇、上下齿龈、颊部、眉毛等处。日常生活中的普通刺激如谈话、进食、咳嗽、洗脸、剃须、刷牙、打哈欠或吹凉风等都可触发“扳机点”引起疼痛发作。因此,得此病后病人对自己的行动极为小心,不敢说话、洗脸、漱口,进食也很少,以致蓬头污面,甚至引起营养不良、消瘦。
(4)疼痛伴发症状及体征
三叉神经痛发作时可伴有血管-植物神经症状,如患侧脸红、出汗、瞳孔散大、流泪、鼻粘膜充血、流鼻涕、唾液分布增多,皮肤温度增高、肿胀等。
(5)疼痛的程度
极为剧烈,疼痛发作时表情异常痛苦,患者常用手猛搓面部,以至于皮肤肿胀、破损,眉毛胡子搓光;有的频频呼喊;也有的用头部猛烈撞墙或在地上打滚;还有的患者表现为保持原来姿势,不敢动弹;个别患者平卧后发作即停止。
不少三叉神经痛患者在接受治疗的一段时间里没有见到治疗效果就放弃了治疗,这是不可取的行为,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是需要漫长的时间的。
三叉神经痛的治疗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治疗原则:应在明确诊断后,首选药物治疗,在药物治疗无效后方选用非药物治疗。
1、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必须正规,当药物治疗无效或仅部分有效时,必须重新考虑诊断是否正确。如果诊断正确、用药方法得当或药物毒副作用大,则可改用其他药;如多种药物治疗仍无效,方考虑非药物治疗。
(1)卡马西平
1962年Blom首先报道运用卡马西平治疗面部疼痛。卡马西平是目前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首选药物。其机制是降低脊髓三叉神经核的神经元对刺激的反应。初服200mg,1~2次/d,症状不能控制时,每天增加100mg,直至疼痛缓解或出现不良反应。每天大剂量为1000~1600mg。不良反应约见于30%的病例,某些为剂量依赖性,如:头晕、嗜睡、眼球震颤等;另一些为非剂量依赖性,如药物性肝炎、骨髓抑制、低钠血症、充血性心力衰竭、皮疹等,孕妇忌用。周期性监测血象非常必要,开始2个月每周1次,以后每年4次。剂量调整主要依靠临床症状的缓解程度和是否出现不良反应,血药浓度测定没有帮助。
(2)苯妥英钠
1942年Bergouignan首先运用苯妥英钠治疗面部疼痛。其机制可能也是降低脊髓三叉神经核的神经元对刺激的反应。目前仅用于复发或不能耐受卡马西平的病例,200~500mg/d。与抗癫痫治疗不同,血药浓度与疼痛控制的效果不相关。不良反应有皮疹、肝脏损害、骨髓抑制等。
(3)七叶莲
为木通科野木瓜属又名假荔枝的一种草药。止痛疗效达60%左右。口服,每次0.4g,4次/d。无严重不良反应,少数可有口干、中上腹不适、食欲减退、轻微头昏等,停药后可恢复。与苯妥英钠、卡马西平合用可提高疗效。
(4)巴氯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