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太极 太极拳视频

太极拳 李随成演练赵堡太极拳75式

在一般人看来,太极拳练习就应该慢吞吞的,但是要问为什么,却没有几个人能知道。今天我们就一起了解下太极拳慢练的作用,以便太极拳的练习者更好的结合太极拳进行学习。

一 “慢”中守规矩,悟太极“着熟”

练太极拳是有阶段性的,练一层功夫得一层奥妙,必须清楚自己处在什么阶段、什么层次。顾留馨、沈家桢著《陈式太极拳》一书中,在论述“快慢相间运动”时阐述:“太极拳初学阶段,万不可快,必须尽力求慢,愈慢愈好。”初学阶段如何练呢?老前辈们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慢练是开始,慢练是基础。慢练的同时必须守规矩,否则,一开始基础打不牢,以后想追求更高层次的奥妙,是不可能的。静中慢练、松中慢练、柔中慢练,达到慢而不散、慢而不断、慢而不僵,慢而不痴呆,在缓运慢练中,遵规矩、守规矩,把每一式动作练纯熟。

太极拳的第一步学习内容,并不是很多人认为的拳架练习,而是对于太极拳基本功的练习。太极拳的基本功练习,能够改善练习者的身体状况,使他们能够更好的进行拳架的学习,同时还能够帮助练习者对太极拳的拳理有一个基本了解。

“根基不牢,地动山摇”。正如学习书法一样,必须从基本的“永”字八法学起;学习音乐一样,必须从基本的“音节”开始。太极拳也是如此,必须从基本的手型和手法、步型和步法、身型和身法、眼法,以及站桩、单式,缠丝功等一系列的基本功练习开始。学习武术的过程是枯燥的,乏味的,特别是基本功练习更使人了无情趣。如何排解和转移这种感受呢?一个字“静”。当我们静下心来,慢慢去练习时,才能找到和体会到其中的情趣。

俗语云:“学拳容易,改拳难。”在“着熟”阶段的练习,往往出现诸多的毛病,比如僵硬、松散,晃动、歪斜、耸肩架肘、挺胸绷胯、弯腰突臀、不到位等等,一旦形成坏毛病和坏习惯,是很难纠正过来的。有的学员一两个月就学完一个套路,囫囵吞枣不知所然,还沾沾自喜,后流行于太极操、太极舞形式,健身尚可,但养生就无从谈起。

在缓动慢练的过程中,细细体会和揣摩动作的起止,承接、开合,转换,方位,角度、劲力、缠丝等诸多要求和特点。必须守规矩去学习、练习,来不得半点投机取巧,应一丝不苟,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把太极拳的外形动作学会练好,规规矩矩、认认真真地去体会每一个动作的来龙去脉。

在慢练的过程中,我们能够仔细的感知太极拳的每一个招式,理解它的运动轨迹以及动作要求等多方面的内容。很多人练熟了拳架,就觉得自己学会了太极拳,事实上,离太极拳的真正境界还很远,只有规规矩矩按部就班的学习,才能真正掌握太极拳。

二 “慢”中中规矩,悟太极“懂劲”

“循序渐进功夫长,日久自能闻其香”。正如烧开水过程一样,随着火力的不断加强,一壶水从冷水——温水——热水——开水,经过一定的时间和过程,才能完成。我们练太极拳也是如此,正如顾留馨,沈家桢著《陈式太极拳》一书中所述:“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可渐渐加快速度,但快不可错乱。”从另一个层面告诫我们,如果速度太快,就达不到太极拳的要求,说明慢练的过程和时间很长,甚至贯穿全部太极拳的修炼过程。

“每日细玩太极图,一开一合在吾身”。掰开揉碎地去学习,需要我们有足够的决心、耐心和恒心,这样进度比较慢,但是能学得扎实,对追求健身养生有一定的功效,对功夫的增长能打下很好的基础。

在行拳盘架中,在符合“中规矩”的情况下,需要在缓动慢练中,进一步去整合自身的整劲,以慢练求松柔,在松柔中行气、养气,去僵求柔,把零散的肢体、关节局部的劲力,融合贯穿在一个混元之中。经过慢练,使架子中规中矩,不妄动,不乱动,以内动带外动,内外一体,慢慢行之,悟丹田一粒混元珠,悟劲力产生的过程和劲别形成的内在缠丝劲,练出一种形成节节贯串,一动无有不动的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的整劲。

练习太极拳不要强求,要自然的去感受,抓住身体中内气的感觉。慢练让我们拥有能够仔细体会太极拳练习中自己身体的内外变化的机会,因而要沉下心来,仔细的去体会,随着不断的练习,自然就能够提高太极拳的水平。

此时,我们练一趟拳,气不发喘,面不改色,非常舒适,有种“尽在不言中”的感觉。在不知不觉中,一趟拳练下来可能是三十分钟、四十分钟,有可能时间更长,但自我感觉又很短。参照“由慢转快的两个标准”:—是动作沉着;二是能表现出劲别,这是指导我们正确地掌握由慢转快的时间和条件。在上述原则的约束下,松静慢练不要快,也不能快。

在逐渐明白到,只有在静、松、慢的情况下,才能找到和悟到柔的绵长和裹铁的韧性。随着身体松柔程度的增强,以及劲力的蓄发相变,对松活弹抖的刚劲,会有从量到质的感觉,此时在练习中,有时丹田发热、发沉,足跟发重,两腿有力,手指温热出汗很绵软,意念一到,马上有发麻发胀的感觉。正如厨师“揉面”过程,慢慢地揉,越揉越有筋,越有韧性。我想这和练习太极拳一样,慢慢地练、慢慢地悟,越练身体越松沉,越悟内气越充盈。

三 “慢”中脱规矩,悟太极“神明”

《周易•系辞上》日:“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可知神为莫大之功用。然非易筋转气以后,不能臻此境也。太极拳是内家拳,是一种融技击、文化、健身,养生于一体的优秀传统拳种和运动方式,它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以中国传统哲学易理为理论指导思想,所以它又可称之为“文化拳”。在修炼中,需要有很好的文化底蕴作为基础,才能感悟到太极的内涵和精髓。因文化层次不同,各人的领悟也有差异,能达“神明”者凤毛麟角。

“神明”之境,不可言传,只可神领,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是太极拳修炼者梦寐以求的性命双修高级殿堂。有人穷其一生而求索,然不知结果。慢慢太极路,需要一颗静如止水的心,去想,去练、去悟,循规蹈矩,练一层悟一层。

在“懂劲”的基础上,遵循“慢练为养,快练为伤”的原则,练习过程中要慢练,柔练、静练,要练意,练气,练神。

陈鑫拳论云:“由起至止,须慢慢运行,能慢则尽管慢,慢到十分功夫,即能灵到十分,惟能灵到十分火候,斯敌人跟不上我,返以我术为奇异,是人之恒情也,殊不知是先难之功效也。”处处要虚灵,极虚极灵,反应才能迅速,意念才能充沛。在“重意不重形”的情况下,“以意行气,以气运身”,配合逆腹式呼吸,引动丹田内力的运动,使内气细、慢、深、匀地和动作协调统一地开合,以达“意、气、神”合一。

在练拳的过程中,不要以气为指导,要以意为指导,不在气,在气则滞。意到、气到、劲到,始终用意去行功盘架,达到松柔、圆活、连绵不断。

“十年练功,十年养气;气以直养而无害,久久养之即为浩然正气。”(冯志强语)阐述了练拳的整个过程,实际就是修身养性的过程,练拳时以养气为主,行拳盘架为辅,以柔化为主,刚发为辅,就能内气充盈,开则鼓荡气达四梢,合则内敛气归丹田。

如内不知修,外不知养,则阴阳不和,内外不一,又怎能达后天返先天,柔化本身之固有劲力气血,顺达其经络气血,筋骨,肌肤的连绵松柔虚灵,以达修身养性之“神明”境界?

在慢练慢悟中,求阴阳之开合,内外动静之变化。在行拳走架中,慢悟周身内外相合,一动无有不动的螺旋缠丝圈。静则俱静,动则倶动,合中寓开,开中寓合,松柔圆活自然,悟周身内外上下左右前后之立体三维空间之整体混元力。悟周身之一家,求舍己从人,知己知彼之玄妙。

陈鑫拳论云:“周身上下皆是拳,挨着何处何处发,我也不知玄又玄。”这正是神明阶段的具体表现。

1/1页
太极拳视频教程太极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