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医教材 中国医学通史

中医药学的发展历史

中医,听到这个词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的吧,而且对于中医一提到就知道是老祖宗们留下来的东西。然而中医在我国的发展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了,中医也是古代先辈们留给我们的智慧的结晶。那么大家对于中医药学的文明史又有什么样的了解呢?今天,就让小编来仔细的和你说吧。

中国是医药文化发祥早的国家之一,从文明的曙光在天幕上耀映亚细亚大地之时,遍及神州大地的簇簇史前文化篝火,由点到面联接起来,形成燎原之势,逐渐的融化在文明时代的光华之中。从此,中国医药学的文明史开始了。

中国五千年的有文字可考医学史,由于东方文化发展的特色形成的中国独特理论框架,及近现代西方科学的撞击及西医的传入,出现两个分明的层次,在东西方医学交汇中呈现复杂多态的状态。

在夏商周的时候就有医术和巫术两样帮人看病的方法了,在卜筮相关的史料里面对于中医药学的文明史早就已经进行了记载。然而就是先辈们那时候对于医学上的一些认识,到现在才造就了中医学的雏形。可见中医的发展历史是多么的长了,所以大家又有什么理由不了解呢。

春秋战国之际,是中国整个学术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时期,医巫分离,医学具有更显明的科学性、实用性和理性,占据了医疗卫生事业的主导地位。临床医学的分科已现端倪,趋于专业化。

秦汉时,以伤寒、杂病和外科为突出的临床医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这是中国医学史上的第一次高峰。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动乱割据的状态,医药学在脉学、针灸学、药物方剂、伤科、养生保健中外交流等各方面取得了成绩,为医学的全面发展积累了经验。

隋唐时期,国家重归统一,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形成了一种空前辉宏气势。中国医学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医学家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获得了更为丰富的成果。这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第二次高峰。

两宋是中医药学发展的重要时期。政府的重视在医药发展上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北宋政府组织人员编纂方书和本草、设立校正医书局、铸造针灸铜人、改革医学教育、设立惠民局、和剂局、安剂坊、养济院、福田院等等,有力的促进了医药卫主之进步。

辽、夏、金、元与两宋王朝并立以至元灭宋统一全国。这是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化大融合时期,是中国医学史上学派争鸣、民族医学奋起的一个辉煌的时期,为多源一体化的中国传统医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呈现了蓬勃的生机。

明代,医药学发展出现革新趋势。在探传染病病因、创造人痘接种预防天花、中药学研究等进入新的层次。中外医药的交流范围已达亚、欧、非许多国家与地区,中学的输出、西学的东渐,使中外医学文化在交流接触中,互惠受益。

清代前、中期,医学趋于普及与升华发展的时期,王清任躬身于人体解剖,著有《医林改错》,反映了“中国医界大胆之革命论者”的开拓进取精神。

上述的这一切,是中国古代医学波澜壮阔的历史梗概。这样一脉相承、绵延数千年一直未曾中断的医药文化及文明,是世界医学史上所罕见的。中国古典医籍数量之大,名医辈出,人数之多,在同时期的世界范围内也不多见。中国传统医药学有着强有力的生命力,它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发展。经过了与近代医药文化的撞击、对抗到结合,也注意从国外先进文化中吸取有用的东西,遂出现了中西汇通合纂的探索。传统医学在走向现代化。

在百年的时间里,中国现代的一些医学观点和医疗手段,还有传统的中医学的一些手段,还有中西医结合的许多手段,这样的格局在这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不停的有相关的史学家还有一些医学家对于中医药学的文明史都做出了很多客观的评述,还有的是进行了再现。

中国医学史无论对于中国古代的医学研究,还是对近现代医学的研究,或是与各种不同体系医学的比较研究,对医、教、研和卫生管理等工作及学科都是不可缺少的。它涵盖面广,所涉及的时间、空间久远博大,不是其他学科所能代替的。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医一脉相承,延续数千年。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中医也不断发展、充实和完善,医疗技术不断提升,医理浩瀚,名家辈出。除具备技术的特征外,中医还具有深邃的科学性,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大智慧,并终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符号和象征。

繁荣昌盛的古代中医

早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形成“三世医学”。至春秋战国时,医学实践和研究具有更显明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哲理性,临床专业化及医学分科初现端倪。《黄帝内经》渐已形成,为我国的医学事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构筑了中华民族完整的医学科学与哲学文化体系。

秦汉至三国时期,中医药学在脉学、针灸学、药物方剂、伤科、养生保健等诸多方面取得可喜进展,以伤寒、杂病和外科为突出的临床医学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详明地记载了中医药应对大型流行性疾病的历史真实。

隋唐至宋,国力鼎盛,文化繁荣,朝廷不但积极组织编纂方书、本草,还设立校正医书局,铸造针灸铜人,设立惠民局,改革医学教育……以上举措有力促进了中医药事业的更大进步。

金朝到元朝一直到后的明朝还有清朝,都是有很多名族对于中国进行了同志,正式因为名族非常的多,所以组成的文章也是非常的大了,也正式因为多民族一体的文化的情况,让中医药学的文明有了更多新鲜的血液注入。在许多流行性疾病的预防方面,古人其实早就已经研究的很好了。

可以说,在研究人体生命活动、防治疾病、保持健康、延长寿命和提高人体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方面,中医学经过历史的洗礼,形成独有的体系,发挥了重大作用。即使在西方医学形成并成为当代主流的近三四百年期间,中医学也没有退却;相反,由于其简捷、高效、实用和经济,正在世界各国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无论作为辅佐手段还是身处从属地位,中医的作用和效能始终无可替代,疗效事实更是无可辩驳。

重新审视中医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医学分科越来越细也越来越专业化,中医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开始突显。早在1990年,美国科学院院士卡拉汉在研究资源分配时,分析了全球的医疗保健工作,发现世界各国都存在医疗保健方面的困难和危机,并提出四点假设:一是所有国家迟早都会发生一场医疗系统的严重危机;二是现代医学尚不能很好地解决疾病、衰老和死亡问题;三是现代医学继续错误地把治愈疾病和阻碍死亡视为首要目的;四是追求良好的健康与治愈、减轻疾病之间有很大差别。

上述问题的出现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结果。科技的进步,对疾病谱、健康理念、医疗模式等的重新认识,以及中医药学的独到和高瞻,促使世界各国不得不重新审视和面对中医。

1992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破天荒地设立了补充与替代医学中心(NCCAM),专门负责研究评估包括中医药在内的各国传统医学。从1992年到2002年,该中心的预算经费从200万美元增加到2.47亿美元。1996年4月,也就是美国正式批准承认针灸合法化那年,仅在美国登记注册的职业针灸师就达11290人,中医诊所7000多家,经中药和针灸治疗的美国患者占病人总数的70%,每年使用中药材达35000吨。

在德国,因偏重用自然药物治疗疾病,中医特别是针灸对那些早已对西药毒副作用恐惧的病人很有吸引力。目前,德国的中医药研究已纳入国家科研计划,并开始大量临床疗效观测和部分中医学的基础研究,积累了很好的经验。

在英国,通过对《草药与针灸立法管理议案》的听证,英政府首次考虑确立中医的合法地位,这在欧美地区还是第一次。

在澳大利亚这个人口不到两千万的国家里,国民享用中医药保健服务的比例达到相当高的程度,仅成人就接近40%。更可贵的是,澳大利亚的中医药高等教育是中国以外成功的国家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大约有近70%左右的国家和地区正在使用中医技术和中药进行临床治疗和科学研究。

以上事实充分显示:中医已经走向世界,并深刻影响着现代医学;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欠发达地区,都在积极学习、借鉴一些行之有效的中医理论和临床技术,并将中药作为现代医药不足的补充。虽然目前中医药发展仍面临一些困难,但是我们相信:在全世界对中医的兴趣越来越大、对中药的疗效越来越肯定的今天,中医药一定会得到广泛应用和研究,日益受到各国人民的欢迎;中医药在全世界的兴旺指日可待! (图由中新社提供) 作者:王峰王文奎(北京泰一和中医药研究所)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西医中医需要在沟通中取长补短

大自然在为地球上所有生灵的繁衍生息提供阳光、雨露、空气和食物的同时,也为人类健康的失调提供了纠正的天然“药物”:自然界那些味道甘美、性情平和的植物、动物和一部分矿物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饮食物,而那些味道不够甘美、性情有所偏颇的植物、动物和一部分矿物,在通常情况下,虽然不能作为饮食物,却可以作为纠正我们健康偏差的“药物”。

这一切都是大自然的恩赐,而且大自然还为人类充分认识和利用大自然的恩赐赋予了一种能力。古人利用眼、耳、鼻、舌等各种感官,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对大自然化育的各种生物和人体的保健营养、疾病治疗之间的关系等,进行长期的观察、体验和研究。在此基础上,运用综合、整体的研究方法总结出规律,上升到理论,并且用语言表达出来,用文字记载下来,从而产生了中医学。

中医药在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针灸就是其中重要手段之一。

可以说,中医学是古人利用大自然赋予的自身功能来研究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研究如何充分利用大自然的恩赐来纠正人体健康失调、保证健康长寿的一门科学——这与伴随着现代自然科学而兴起的,运用仪器、分析、还原的手段和方法来研究人体生理和病理的现代医学不同。

中医所用的药物大多来自大自然。中医学不用化学成分和分子结构来研究药物的功效和作用,而是从药物作用趋向的升、降、浮、沉,从药物性质的寒、热、温、凉,从药物进入体内和脏腑经络的亲合性来论述药物的不同作用,从总体上把握药物的功能、特性。

中医治疗用药的发展和进步体现在由单味药的应用上升到多味药所组成的复方的应用。多味药物组成的方剂加强了疗效,减少了副作用。许多经典方剂有着几千年的应用历史而不被淘汰,不仅经得起临床实践的考验,也经得起现代实验室研究的检验;但是由于其成分极其复杂,现代科技还远远不能从分析的角度将其研究清楚。

现代医学的药物研究所走的道路之一是:从植物、动物或矿物中提取单品,研究其化学机构和作用机制,进而大量人工提取或合成,初用于临床,疗效确切可靠。但因为其成分的单一,致病微生物很容易产生抗药性或适应性,终使单品药物逐渐失效。人类只得不断地寻找和制造新的药物。而对于人体来说,单品药物也容易产生毒副作用,还容易使人体产生对药物的依赖性或适应性。每年在世界范围内,由于抗生素所导致的肾病患者和失聪患者以惊人的数目在增加,难道不值得人类警惕吗?

目前中国已与70多个国家和地区政府卫生部门签署合作协议,中医药传播到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当我告诉她们,在中国也有人认为中药成分不明确,疗效不确切,即使有些效果,也可能与心理暗示有关的时候,她们吃惊地瞪大了眼睛:“白痴!简直是无知的白痴!”我说那是他们对自己所学的研究方法和专业知识太痴迷了,而对其他研究方法和知识领域不了解或知之甚少的缘故。

2005年2月,我在布拉格又遇到那位医师。他告诉我,用中药和针灸的方法后,病人不久就痊愈了,至今没有复发。

中医学就是用这样的思维方法和这样的方药来治病的。从中医学的角度来看,思路清楚,用药明确,疗效确切;用现代水平的分析、还原方法来研究这些客观存在的医学现象,阐明其治疗机理,还远远不能研究清楚。难道现代水平研究不清楚的客观事物,就可以说它不存在或不科学吗?

2001年秋季,我在巴黎的一次中医知识宣讲会上介绍中医知识,居然有一位旅法的中国人站起来问我:“你说中医有那么好的疗效,为什么法国政府不承认它的合法医疗地位?”我说那是法国政府和制订有关政策的官员不了解中医,只要他们了解了,就一定会承认——其他许多西方国家逐渐在承认中医,不就是实例吗?

我所接触的真正的西医专家并不排斥中医,而真正的中医专家也不排斥西医。中西医各有所长,真正的医学家常常注重两种医学,各取所长,优势互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作者:郝万山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中医药学的文明史

中国是医药文化发祥早的国家之一,从文明的曙光在天幕上耀映亚细亚大地之时,遍及神州大地的簇簇史前文化篝火由点到面联接起来,形成燎原之势,逐渐地融化在文明时代的光华之中。从此,中国医药学的文明史开始了。

中国五千年的有文字可考医学史,由于东方文化发展的特色形成的中国独特理论框架,及近现代西方科学的撞击及西医的传入,出现两个分明的层次,在东西方医学交汇中呈现复杂多态的状态。

夏商西周时期医巫并存,在卜筮史料中记载了大量的医药卫生的内容,形成了医学的雏形。

春秋战国之际,中国整个学术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医巫分离,医学具有更显明的科学性、实用性和理性,占据了医疗卫生事业的主导地位。临床医学的分科已现端倪,趋于专业化。

秦汉时,以伤寒、杂病和外科为突出的临床医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这是中国医学史上的第一次高峰。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动乱割据的状态,医药学在脉学、针灸学、药物方剂、伤科、养生保健、中外交流等各方面取得了成绩,为医学的全面发展积累了经验。

隋唐时期,国家重归统一,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形成了一种空前的恢弘气势。中国医学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医学家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获得了更为丰富的成果。这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第二次高峰。

两宋是中医药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北宋政府组织人员编纂方书和本草,设立校正医书局,铸造针灸铜人,改革医学教育,设立惠民局、和剂局、安剂坊、养济院、福田院等,有力地促进了医药卫生的进步。

辽、夏、金、元与两宋王朝并立,以至元灭宋统一全国。这是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化大融合时期,是中国医学史上学派争鸣、民族医学奋起的辉煌时期,多源一体化的中国传统医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呈现出蓬勃的生机。

明代,医药学发展出现革新趋势。传染病病因、创造人痘接种预防天花、中药学研究等进入新的层次。中外医药的交流范围已达亚、欧、非许多国家与地区,中学的输出和西学的东渐,使中外医学文化在交流接触中互惠受益。

清代前、中期,医学趋于普及并升华发展。王清任躬身于人体解剖,著有《医林改错》,反映了“中国医界大胆之革命论者”的开拓进取精神。

上述是中国古代医学波澜壮阔的历史梗概。这样一脉相承、绵延数千年而一直未曾中断的医药文化及文明,是世界医学史上罕见的。中国古典医籍数量之大,名医辈出,人数之多,在同时期的世界范围内也不多见。 (中医药技术网供稿)

发展中医药或可为医改另辟蹊径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公布的《促进中医药科研教育体系建设与发展研究》总报告建议利用中医促进中国医疗保障体制的改革。该报告认为:中国根本不可能走西方医疗保障模式道路,发展中医药或许能为当前的医改僵局提供另一种破解思路。

该报告认为,中国若继续走以西医为主的道路,面临的大问题是没有能力支付日益增加的医疗卫生成本;由国情国力决定,中国不应也根本不可能采用西方医疗卫生保障模式。

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研究员贾谦表示,中国特色新型医疗卫生保健体系应采取的基本框架是:以预防为主,城市中西医并重,农村中医药为主、中西医并行。“尽管中医机构和力量远小于西医,但我国每年中医门诊量仍占全国医院门诊总量的1/4,民间诊所更高达63%。”

上述报告还列举了上世纪70年代中国医疗卫生的经验。当时中国以占世界1%的卫生费用解决了占世界22%的人口医疗保健,公共卫生体系的人口覆盖率达85%,创造了发展中国家的奇迹。“一个基本原因是中医药学和中医为主、中西医并举的农村合作医疗发挥了重大作用。”“只有从中国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廉验’比较优势,逐步建立起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保健体系,才是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结语:看完了对于中医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认识之后大家是不是顿时觉得我国的中医文化博大精深。是啊,现在就算是资历颇深的老中医也不敢说自己对于中医的了解就全面。而且中医的更加的新奇的是,它讲究阴阳五行,如果不清楚的人是很容易被别人进行蒙骗的,所普及中医知识很重要。

1/1页
中医药学的文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