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钓鱼技巧 夏季垂钓技巧多
上述说法有理有据,似乎无懈可击,但“神仙难钓午时鱼”的原因真是如此吗?我曾经带着疑问,在中午采用浮钓的方式逐层找鱼,效果并不理想。具体来说,上午10点左右,采取钓“逗”、“飞铅”等方法还能有点儿鱼获,但10点-14点却鲜有鱼儿上钩(鲢鳙除外)。众所周知,鱼类是趋氧趋温的水深动物,从其趋氧习性上来看,午时的上层水域中溶氧量相对来说是高的(缘由有三:阳光的光合作用;水表面微波产生的吸氧效果;水表层的密度小、分子间隙大、含氧量高),可是从其趋温的习性来看,午时表层水温度已经不适合鱼类栖息(渔谚说的“夏钓潭”也印证了这一点)。奇怪的是,我发现有很多鱼儿在午时水温较高的水体中上层活动,它们不咬钩,又在做什么呢?
试想,若正午时分水底缺氧,鱼儿上浮到温度适宜、溶氧量相对较高的上层水域中栖息,应该有正常的鱼口才对,但事实却恰恰相反。午时的鱼儿游进深水了吗?深水不是缺氧吗?如果缺氧,为什么深水也能钓到大鱼呢?这么说来,“午时鱼难钓”就不是水底缺氧这个原因了。在比较大的水库当中,鱼儿多数还是栖息于表层水之下的,我曾经和钓友们用“锚”的方式钓上过鱼,但钓获的鱼儿普遍活性不佳,这是否表明还有其他的原因存在呢?
作为一个溪钓老手,我认为“午时鱼难钓”原因不只是鱼儿趋氧这么简单。我曾经在中午时段经历过戛然而止的黑龙江茴鱼鱼汛,那可是水温只有16℃的冷水溪流,而且是在溶氧量丰富的浪花中垂钓。鱼儿去哪了呢?我终于不堪被问题所困,弃竿不钓,在水边一路寻觅下去,终于在一处一拳深的水草边找到了三五成群的茴鱼。他们或倚草或倚砾石,头不摆、尾不动,似乎沉疴难起,一时间让我思绪万千。还有一天中午,我在六峰湖用手竿钓鲢鱼,忽然发现它与黑斑狗鱼的习性及其相似:水温越高越爱咬钩。鲢鱼喜欢在高水温中追食水体表层的浮游生物,而黑班狗鱼在水温升高时消化速度比较快,猎食更加积极。我忽然恍然大悟:鱼儿在中午突然停口是为了消化食物!
进入夏季以后,水体温度整体上升。在早晚两段时间里,水体温度达到鱼群适宜进食的温度,鱼群就会整体进食,从而出现咬钩的高峰。每天上午10点以后,表层水的温度整体上升,达到鱼儿快速消化食物的上线,因而鱼群游进水体上层之后昏昏欲睡(实则是在水温帮助下消化食物)。由此可知,在夏季,鱼类的生理循环周期明显缩短,一天即可完成进食-消化-再进食-再消化两个循环,这也是夏季里鱼儿生长速度较快的原因之一。
鲤科鱼是温水性鱼类,相比冷水性鱼类来说,他们不具有攻击性,因而咽齿大都退化成一块凸起的骨头,这块骨头是消化道之前的一道门槛。
食物被鱼儿快速吸入后再被快速吐出,一吸一吐之间,鱼儿就已确定了食物的软硬程度,可口的再次被鱼儿吸入口腔,不易消化的东西鱼儿会置之不理。鲤科鱼的肠道一般比掠食性鱼类的肠道长3倍,消化道在鱼腹中曲折盘旋,因而消化周期也要更长一些。一般认为,鲤科鱼没有胃,其实鱼类都有胃,只不过鲤科鱼的胃肠是一个整体。鱼儿觅食后,消化系统分泌合成一种消化酶,用于消化食物。这种消化酶依靠水温变化来调节分泌,水温越高分泌量越大。
综上所述,正午十分正是鱼儿机体午休消化食物的时间,“神仙”自然也就“难钓午时鱼”了。
结语:现在大家知道夏天怎么钓鱼了吧,夏季钓鱼有很多技巧,而且夏季的饵料也有很多种,可以自行购买也可以自制。这个夏天的周末相信你不在无聊了吧!让我们一起学习钓鱼,不仅修生养性,还可以有鱼可吃哦!当然在钓鱼的同时要做好防暑降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