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的症状 心梗都有哪些表现
6、猝死
急性心梗死可表现为猝死,发病即为心室颤动,经心肺复苏之后证实为本病。虽然猝死发病年龄高峰在55~65岁,随着增龄猝死发生率有所降低,然而发生急性心梗死的老年患者以猝死作为临床首要症状者并不少见。因为老年急性心梗死时心律失常易导致室颤或心脏停搏,且心脏破裂亦较年轻者多见,而这两者都是猝死的直接原因。
辅助检查
三、体征
1、心脏体征
心脏浊音界可轻度至中度增大;心率多增快,少数也可减慢;心尖区第一心音减弱;可出现第四心音(心房性)奔马律,少数有第三心音(心室性)奔马律;10%-20%患者在起病第2-3天出现心包摩擦音,为反应性纤维性心包炎所致;心尖区可出现粗糙的收缩期杂音或伴收缩中晚期喀喇音,为二尖瓣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所致;可有各种心律失常。
2、血压
除极早期可增高外,几乎所有患者都有血压降低。起病钱有高血压者,血压可降至正常;起病前无高血压者,血压可降至正常一下,且可能不再恢复到起病前的水平。
3、其他
可有与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衰有关的其他体征。
四、实验室检查
1、常规实验室检查:血细胞计数,可有白细胞增多,多见于发病后第1~2d,2~3d开始下降,至l周恢复正常。多数为(12~15)×10^9/L;少数可达20×10^9/L,中性粒细胞多在75%~90%,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
2、血沉和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于心肌梗死后48~72h内上升,4~5d达高峰,可持续1~3周,能较准确地反映坏死组织被吸收的过程。c反应蛋白(CRP)增高可持续1~3周。
3、血和尿肌红蛋白测定:尿肌红蛋白排泄和血清肌红蛋白含量测定,也有助于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尿肌红蛋白在梗死后5~40h开始排泄,平均持续达83h。血清肌红蛋白的升高出现时间较肌钙蛋白和CK.MB的出现时间均略早,在起病后2h内升高,12h内达高峰,多数24h即恢复正常。肌红蛋白测定对心肌梗死诊断十分敏感,但特异性不很强,肌肉损伤时亦可增高。
4、血肌钙蛋白测定:血清肌钙蛋白T(cTnT)和肌钙蛋白I(cTn1)测定是诊断心梗死特异和敏感的标志物,可反映微型梗死。cTnI或cTnT起病3~4h后升高,cTnI于l1~24h达高峰,7~10d降至正常,cTnT于24~48h达高峰,10~14d降至正常。cTnI或cTnT在症状出现后6h内测定为阴性,6h后应再复查。
五、心电图检查
1、特征性心电图改变:从心电图可以了解心肌梗死的部位、范围、病情演变及梗死区的供血情况,对诊断治疗及预后的判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心电图检查可发现AMI典型的心电图改变。
2、损伤型sT段移位:透壁性急性心梗死sT段明显抬高与直立T波形成单向曲线,同时伴有对应导联sT段下降。非透壁性急性心肌梗死sT段水平或下斜型压低超过0.1mV.T波倒置.持续24h以上至数日。
3、心梗死的定位诊断:急性心梗死的定位诊断,要根据心电图改变做出判断。
4、广泛前壁心梗死:V1-5有时I和aVL导联出现异常Q波、sT段抬高及T波倒置等。
5、前壁心梗死:在V3-5导联出现特征性变化。
6、前侧壁心梗死:在I、aVL、V5-7导联出现特征性变化。
6、下侧壁心梗死:在II、III、aVF、V5-7导联出现特征性变化。
7、高侧壁心梗死:在I、aVL导联出现特征性变化。
8、前间壁心梗死:在V1-3导联出现特征性变化。
9、下壁心梗死:特征性改变见于II、III、aVF,而I、aVL导联呈相反变化。
六、超声心动图
二维超声心动图在心梗急性期可见室壁运动减弱或消失,也可见到矛雪运动,对室壁瘤的检出率很高,可查到瘤体附壁血栓。彩色多普勒可发现室间隔穿孔、乳头肌断裂和左室游离壁破裂并发现心包积液等严重并发症。心电图不易确定有无右心室心梗时,超声心动图可见右室节段性运动障碍,窒间隔反向运动及右室腔扩大等,有助于明确诊断。
结语:通过上文的具体描述,大家对于心梗应该有了一个比较科学的认识,对于它发病的症状也有了一定的了解,生活中,遇到的疾病大多都是潜移默化的,大家只有做到平时注重自身的身体健康,经常锻炼强身健体才能让疾病远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