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药物性肝损伤 如何预防药物性肝损伤
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是由于药物引起的,有很多的人对于它的症状与诊断不是很了解,有些人不知道怎么预防药物性肝损伤,也不知道它的治疗原则,今天小编为大家已经准备了相关的内容,就和小编一起去看一看吧~
急性药物性肝损伤
肝损伤在临床上根据发病的原因不同,可以分为几种类型,急性药物性肝损伤(DILI)就是其中的一种。
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因药物本身或/及其代谢产物或由于特殊体质对药物的超敏感性或耐受性降低所导致的肝脏损伤称为药物性肝损伤,亦称药物性肝病,临床上可表现为各种急慢性肝病,轻者停药后可自行恢复,重者可能危及生命、需积极治疗、抢救。
DILI可以发生在以往没有肝病史的健康者或原来就有严重疾病的患者身上;
可发生在用药超量时,也可发生在正常用量的情况下。
目前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药物及保健品已超过30000种,明确可以引起DILI的药物超过1000种,如抗肿瘤的化疗药、抗结核药、解热镇痛药、免疫抑制剂、降糖降脂药、抗细菌、抗真菌及抗病毒药等。
因此,DILI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
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是因为患者服用过量的药物导致的一些不良的反应,那么,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方法有哪些呢?
患者服用药物不当,引发的药物性肝损伤是有一段潜伏期的,有与药物性肝损伤发病规律相一致的潜伏期:初次用药以后出现肝损伤的症状潜伏期在5-90天内,有特异质反应者潜伏期可以小于5天,慢代谢药物导致肝损伤的潜伏期大于90天。
停药后出现肝细胞损伤的潜伏期≤15天,出现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潜伏期≤30天。
急性药物型肝病若为肝细胞型,可表现为肝炎型,在黄疸出现前1~2天有乏力、胃纳减退、上腹不适、恶心、呕吐、尿色深等前驱症状。
严重病例可呈肝衰竭表现,可并发肝昏迷而死亡。
生化检查ALT、AST明显增高,可伴有血清胆红素升高;
亦可表现为脂肪肝型,临床特点为脂肪肝、氮质血症和胰腺炎。
一般在连续用药3~5天以上,出现恶心、呕吐、厌食、上腹痛、尿色深、肝肿大、黄疸、肾功能减退,有少尿、血尿素氮增高及代谢性酸中毒。
生化检查ALT及AST明显增高,血清胆红素一般低于17.1μmol/L,亦可高达51.3μmol/L。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偶有血糖过低,本病预后差,如不及时停药,病死率很高。
急性药物型肝病还可表现为肝内胆淤型药物性肝炎,包括单纯淤胆型,临床表现为起病隐袭,常无前驱症状,发病时无发热、皮痛或嗜酸粒细胞增多。
黄疸轻,于停药后很快消失。
生化检查AST增高,碱性磷酸酶和胆固醇大多正常;
淤胆伴炎症型肝炎可有发热、畏寒、恶心、腹胀、乏力、皮疹,随后出现黄疸,皮肤瘙痒,大便色浅,肝大并压痛,嗜酸细胞增加。
生化检查胆红素、ALT、AST、胆固醇及碱性磷酸酶均中高度升高。
混合型药物性肝炎既有肝炎型的表现亦有胆汁淤积的表现。
如果患者在进行治疗的时候,临床上出现一些在有停药后异常肝脏生化指标迅速恢复的临床过程:肝细胞损伤型的血清ALT水平在8天内下降>50%(高度提示),或30天内下降≥50%(提示);胆汁淤积型的血清ALP或TB在180天内下降≥50%。
诊断是否是药物性肝损伤,必须排除其它病因或疾病所致的肝损伤。
再次用药后,迅速激发肝损伤,肝酶活性水平至少升高至正常范围上限的2倍以上。
如果以上条件符合三个或者三个以上,就可以确定是否是药物性肝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