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脾胃不好的七大表现
清晨起床胃胀如鼓,吃点生冷就腹泻不止,明明没节食却日渐消瘦……这些困扰你的日常小毛病,可能都是脾胃发出的“求救信号”。中医视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统摄气血;现代医学则将其与消化系统、免疫功能紧密关联。当这台“生命动力机”出现故障,身体会用哪些表现预警?今天就来拆解脾胃不好七大表现。
一、消化不良:食物总在胃里“打转转”
饭后腹胀、嗳气频繁,吃油腻或生冷食物后恶心反酸——这是脾胃“运化失职”的直接体现。中医认为,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胃虚弱时,食物无法正常腐熟与传输,就像“湿面团”堵在消化道。西医视角下,可能伴随胃酸分泌不足、胃肠动力减弱等问题。长期如此,不仅营养吸收受影响,还易引发胃炎、肠炎等疾病。
二、面色萎黄:气血滋养的“信号灯”
健康面色应如“桃花映雪”,而脾胃虚弱者常显萎黄黯淡。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气血生成不足,无法上荣于面。观察舌象更直观:舌质淡白、边缘有齿痕,舌苔厚腻或水滑,都是脾虚湿盛的典型表现。现代研究发现,这类人群血液中的血红蛋白、血清铁蛋白水平往往偏低。
三、消瘦或虚胖:代谢失衡的“双面镜”
有人吃再多也不长肉,有人喝凉水都发胖——这两种极端都可能与脾胃有关。脾虚者无法将食物转化为精微物质,营养随粪便流失,导致肌肉松弛、体重不增;另一种则因脾虚生湿,水液代谢受阻,脂肪与水分堆积形成“虚胖”,常见腰腹赘肉多、下肢水肿。
四、腹泻或便秘:肠道节律的“失控警报”
晨起腹泻(五更泻)、进食后即腹痛肠鸣,是脾阳不足的典型症状;而脾虚导致的便秘更特殊——虽有便意却排便无力,粪便质地软烂不成形。中医解释为“脾不升清,大肠传导失司”,西医则认为与肠道菌群失调、肠易激综合征相关。长期腹泻或便秘,会进一步损伤脾胃功能,形成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