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剂良药三分煎 中药煎煮的科学方法与时长指南
在中医调理身体的过程中,煎中药是决定药效发挥的关键一环。若煎法不当,即便药材名贵,也可能事倍功半。今天就为大家详解煎中药的正确方法和时间,让每一味药材都能释放最佳疗效。
煎药前的“热身准备”
1、药材预处理
拿到中药后,先检查是否有需要特殊处理的药材。如矿物类(石膏、磁石)、贝壳类(牡蛎、珍珠母)需提前30分钟至1小时浸泡,以便有效成分析出;种子类(莱菔子、决明子)质地坚硬,也需适当延长浸泡时间。而花类(菊花、金银花)、叶类(薄荷、桑叶)浸泡15-20分钟即可,避免有效成分流失。
2、器具选择
古人云“银器为佳,瓷器次之”,现代煎药首选砂锅或瓦罐。这类器具化学性质稳定,不会与药材发生反应。不锈钢锅次之,但忌用铁锅、铝锅——铁易与鞣质成分反应生成墨绿色沉淀,铝则可能改变药效。
煎药“黄金法则”:水与火候
1、加水量学问
一般而言,药材加水量以没过药面2-3厘米为宜。若为解表类药材(如麻黄、桂枝),因煎煮时间短,水量可稍少;滋补类药材(如人参、熟地)煎煮时间长,水量需适当增加。也可参考经验公式:药材重量(克)×2+500毫升,大致估算用水量。
2、火候把控
煎药分“武火”与“文火”。武火即大火,用于煮沸药液;文火即小火,维持微沸状态。先武火将水煮沸,再转文火慢煎,避免药液剧烈翻滚导致有效成分挥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