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 细谈武术与教育的关系
速度是取胜的一个重要因素,如《孙子兵法·势篇》中 “动如弓广弩”,即形容动作之快。快为取胜之道。速度除通过训练而取得外,还有个使用问题,如通过技巧应用而形成就近击敌、攻防一体等等,这就在速度训练的基础上又凭技巧缩短了攻击距离,减少了攻击程序,从而达到以技巧加快速度之目的。
人们常用武术博大精深来形容传统武术。高来高走,杀人于无形,几千年的文化孕育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豪杰大侠,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常胜将军赵子龙,熟读兵书,百万从军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的关公,天下第一条好汉李元霸,三拳打死震关西的鲁志深,打虎英雄武松,抗金英雄岳飞。
哪一个不是家喻户晓的英雄豪杰。然而,当人们从忆古中走出来时,却发现所谓武术,并不象想象中的那样神奇。于是有人又拿出战胜俄国大力士,美国黑人拳击家来说事。做为振兴民族精神,当然无可厚非,若以此论证中国武术优于外国,那就太缺少说服力了。从武林风和武林大会的被人们关注的程度,就可以知晓人们对武术鼓吹者不屑一顾。武术何以败落至此,我想这可能同武术的博大精深有关。既然已经足够博大精深了,天下第一了,那接下来就是故步自封,坐井观天了。
从武术博大精深的理论看,确是浩如烟海,从武术拳种看,不知道有几百几千几万。有个朋友,刚刚练了几套拳,就自己编了一套拳。说着他还表演看,从他的编排上看,确实有板有眼,很是养眼。如果拳趟子练的多了,熟能生巧,编排几路拳趟子,应该不是难事。
武术里面有很多实用性很强的武功招式,效果非常的好,如果这么一直流传下去,后人也会为古代先民们的智慧感到折服,也是可以拿出去炫耀的一种资本,传统的武术作用是非常强大的,这一点毋庸置疑无论是它的实战型还是养生功能都是非常全面的。
因此,对于武术博大精深,我们有理由说,博大精深者,其实就是糟粕多于精华。早年一位很有成就的拳击教练就直言不讳的说,传统武术不堪一击。他说这话是有根据的,他曾邀请过很多民间的拳家实战,结果确实是如他所说的那样。一个很有名的武术教练,他曾到处去寻找所谓的气功大师武术大师,他后所发出的感慨如同那位拳击教练一样。
就功能来说,拳击其实也是一种武术,那位拳击教练和那位武术教练都是武届高手,他们其实说的不是武术不能打,而是说的武术的技击水准相比世界而言,相差很大。一面是神话传统武术,一面是传统武术竞技水平的底下,这种现实与神话的两极分化可能还会长久存在下去。
武术从物理学的角度讲,是一个力使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功的大小等于作用力的大小与物体移动距离的乘积。在武术学的范畴中,武术与拳可以理解为一种积累,一种通过一定方式的习练达到的造诣,形成的本领。常说的武功,是在武术训练中的一种特定训练所产生的特殊效果。在武当武术这一人类奇葩中,功特指内外兼修或内修法。
武当武术中的“功”,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它是脱胎于中国道教修丹术,经过近千年的磨砺,辗转沿传,逐步演变成为一种专为武当武术技击,养生服务的技艺。正因为这个原因,武当武术中的“功”,被世人们称为“武功”。武当武术中的“功”种类繁多,名称各异,进行分类比较,利于武当武术工作者、研究者和爱好者对功有一个较为清醒的认识。本人仔细推究,认为可从五个角度进行划分。
(一)从外部总体表现形式上划分,分为两类八种。两类,即静功和动功。八种,即静功从外部总体表现形式上可划分为坐功、卧功和站桩功三种;动功从外部总体表现形式上又可划分为坐功、卧功、立功、行功和滚功五种。共八种。
(二)从训练内容上来划分:分为基本功、专项功法和辅助性功法三种。基本功,各门各派大同小异;专项功法各门各派各有侧重、特色不一;辅助性功法各不相同。
(三)从练习功效上来划分:分为硬功和软功。硬功是武当武功中的刚性功法,以壮体为特色;软功是武当武功中的柔性功法,以养生为主旨。硬功抗暴防击;软功护体修身。二功皆练,方为魁手。
(四)从武功层次上来划分:分为上乘、中乘和下乘三种。
以静功和动功为例
静功多属意识性活动,很多东西只可意会难以言传。一般道内修练途径是先由动功习练而后才在“明师”指导下,入门修习静功。静功是真正意义上的内在功夫,也称“内功”。“心猿”“意马”难驾驭,稍有不慎,将陷入“走火入魔”的泥潭不可自拔。“道不轻传,艺不乱讲”中的“道”“艺”也多指“内功”修炼技术。
“入门引路须口授,法无声息功自休”也是对“内功”修炼技术传授的一种特定暗示。它告诉静功习练者,“内功”修练不是人人都能随心所欲进行修持操练的,避开中医理论中的“七经八脉”气机运行不谈,也必须找到老师指导,由动而静修炼才是正途,才是“终南捷径”。静功修练不容易,也因其有难度,静功修练才被奉为“上乘”。静功修练有素者多被称为“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