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养生运动 武术

洪拳怎么练 洪拳的历史以及分类是什么

拳法流派繁多,虽有百川一源,直传、再传之议,亦具同化旁出新生崛起之别。明清籍载有“红”无“洪”,“红”在“洪”前自不待言,洪拳乃后生拳种。是以红、洪实为不相统属的两个拳种。《国技略论》“以红拳亦洪拳”传误尔。至戚氏三十二势拳法,又似一脉相承。冀式拳法之洪拳,鲁兼有六合、燕青、密宗之势;豫省许昌洪拳,据查是冀、鲁之传,因查制有查拳之风;至闽、粤、川、鄂省的洪拳、洪门拳,虽同属南拳范畴,亦各自有别。

少林寺红拳

少林寺虽名尊佛教禅宗祖庭,亦海内百家荟萃圣地,以地邻关中而冀、鲁远,豫西宛洛又是红拳直传之域,历代交流不息查之有籍。关中红拳之入少林,为少林寺拳法所兼习,白衣殿行拳壁画,风神韵势势犹在,然迭经损益,渐失其原貌。至瞻仰今之少林僧红拳势法演练,架势紧凑、打法朴实、身稳步健、套路简干,力法刚中寓柔,兼有六合、心意、罗汉、通臂诸般少林势法,多拳同化,早已“庙是神非”、“貌合神离”,失却红拳本像,名虽曰红、俨然另家(少林)红拳(注○27○28)。

戚氏三十二势拳法之红拳

元代有“觉远上人访白玉峰于陕西、兰州,入寺(少林)授技传大小红拳、棍术、擒拿”之说(注○34),明承宋制、戚氏三十二势拳法中之红拳,则当本自陕西或经少林再传之红拳。然而尚阙同代断言戚氏三十二势拳法中之红拳,即源自关中红拳或经少林寺再传之红拳史料。

而《小知录》载之“西家拳”与《清稗类钞》之大小红拳、关西拳中的关西拳(潼关与函谷关以西),显然为红拳拳法无疑。而戚氏撰著之《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内又记有“少林寺之棍”之说,以少林红拳元有陕传之说,以少林、宛、洛乃为红拳直传之域,戚氏罗织教师多有河南、山东教师,亦可推知戚氏军中或有善少林棍法而兼擅红拳之教师(注○29)。

是以戚氏三十二势拳法所撷之红拳势,为少林再传之红拳。加之戚氏三十二势拳法中之红拳雀地龙势与清关中为发源地、域及十省之红拳雀地龙势,同名、同势、同法,雀地龙势又为清红拳套路和盘功之主法要势,确为具有该势之他拳所不及。以现代状当为历史遗存的发展,借助现状又可以推知历史的梗概之说,要造就拳域广阔、三十六路(套)红拳套套皆有雀地龙势的局面,绝非少数人朝夕所为,必然是累代长期研练所致。所以戚氏三十二势拳法中的红拳,可能直接源自陕西或经少林寺再传之红拳,与明之红拳一脉相承。

鄂西之洪门拳

鄂西宜昌地区之洪门拳,经考查,乃渝州(四川重庆)传授(注○30)。或船夫相殴,或争一港津,地远偏僻,以拳武为恃。渝、宜有大江相通,六十年产渝州拳法,以红拳为宗,乃关中高氏所授,红拳由渝而宜,流传至今,及目睹宜昌洪门拳传人演红二路洪拳套势,褛二路红拳拳势拳法风貌。所以鄂西之洪门拳,实为关中红拳再传(注○31)。“洪”乃“红”字误传。究其原因与帮会袍哥有关。

豫之许昌洪拳

洪拳是受冀、鲁、豫三省地方拳流熏陶、具有地方色彩的新生拳派。《国技略论》误称“红拳同洪拳”,实红、洪乃不相统属的两种拳派。《国技概论》一文中载有“洪拳法七套:黄莺落架二十四式、六十四式、统拳、串拳、老架拳等。虽洪拳有十趟为初学入门之基础,练法以飚疾为主,拳法招数繁多,又以短拳为甚,一百余手。故虽仅七套,已足资应用矣”。

然经实地考察:冀鲁传许昌之洪拳,套路有十,无外帮拳,以小洪拳为基础,以四趟洪拳为。其步型拳套有弓、马、铺、虚,实战散打则有三才、弧形、三角、跟步;招数擅长风摆荷叶捶、掌、转花拳、连环腿;至进身则有贴身靠打;战术上讲究闪展腾挪、虚实应变。其械长短兼有,皆东路传系(注○32)。洪拳传习者回、汉族均有,缘民族杂居之地,纠纷械斗时起,互相窥研对方之秘,学习对方打法,所以回族在传习共传统之弹腿、七势、查拳、心意的同时,亦兼习洪拳,少林他拳。

然以查、洪均为十路(套),均以四路为崇,显然洪拳直接受查拳影响,因查制入洪拳。闽、粤之洪拳唐豪在《伪托的十八罗手》一文中称闽粤之洪拳,乃“洪门假托少林传习的一种拳术”。纯系南拳之属,与北方洪拳迥然有异。渊源与清末反清秘密结社有关。

武汉地区之洪门拳

武汉地区之洪门拳,因地处大江南北拳派交汇之地,拳法亦兼南北,名虽属南,又多长拳之手。综上所述,首先由于红拳特点和主要内容的概括介绍,红拳历史和发展的追述,使我们认识到红拳确是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独具特点、自成体系、普及面广、深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一个拳系,是我国武术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曾与兄弟拳系一起通过各自的本体研练,兼取他长的长期实践和杰出人物的努力,为繁荣发展我国武术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这对于全面研究明清我国武术的发展,提代了颇有价值的参考。

其次,红拳传统的基础训练法——十五盘功的发展前景,无论是套路的继承与新编新创,或者是基础与专业的训练,都须在综合性、技术性和实效性方面进行“挖潜”工作,推陈出新,不断改进和发展。至于红拳打手的母子——九拳,如能坚持长期九拳训练,并逐渐掌握红拳打手规律,则不仅奠定实战打手的基础,而且把握了武术训练、套路创编和武术教学及突出武术特点的依据。

而红拳的棍法,与俞大猷棍法有密切棍缘关系的二十四母子双头棍与十六母子单头棍法,则又是探索荆楚长剑、俞氏棍法与少林棍法关系及“西棍”的形成,开展长兵棍法对抗不可多得的珍品遗作。

红拳同其他文化遗产一样,它的继承发展必须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针,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红拳谱本和传教中的封建灰尘、唯心主义说教,是当大力剔除的糟粕。而属于运动心理学的两种记忆方法(即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的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与记录打手要言、套路动作名称的七字歌方亦是继承精华的方面。本文的撰写,仅仅是探索拳系的开端。面对如此历史悠久和内容丰富的遗产,全面深入地发掘和整理工作,尚有待于今后与同道的共同努力。

3/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