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生活保健 疾病预防

胆囊息肉发病机制 详解胆囊息肉7个疑问

胆囊息肉是一种十分顽固的疾病,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倍加留心。除了要做好积极治疗,平时的饮食与保健当中也要做好相应的预防护理工作。那么面对胆囊息肉的我们该知道些什么呢,今天小编就教大家一些常见的知识。

胆囊息肉发病机制

胆囊息肉一般症状轻微, 甚至无症状。少数患者有上腹不适, 可伴有腹痛,疼痛部位在右上腹或右季肋部, 可伴有向右肩背放射。息肉位于胆囊颈部可出现胆绞痛, 在合并结石时可有胆绞痛发作及急、慢性炎症发作的表现。胆囊息肉多数是在偶然的B 超体检才发现的,单位组织的查体中约有5%的人检查出胆囊息肉。近些年胆囊息肉检出率有增多趋势,已成为一种常见病症。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体检普及率提高,另一方面可能是中国人饮食结构和饮食规律发生变化及生活环境等不详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包括高胆固醇饮食、长期酗酒、过多进食刺激性饮食、饮食规律紊乱等,也有人指出:农药化肥的普遍使用、食品添加剂泛滥、电离辐射等与胆囊息肉的形成有关系。

胆囊息肉是个笼统称谓,实际在临床上有几种分类情况:

第一种:胆固醇性息肉:约占50%,又称为假性息肉。目前理论上认为此类息肉是不会癌变的。它外观呈桑葚状,脆而易碎,蒂细如棉线,极易脱落,多在10毫米以内,以多发为主,多位于胆囊体部。大多数胆固醇性息肉病人没有症状或者症状轻微,胆囊功能良好。对于胆固醇息肉病人建议:禁酗酒、 饮食要规律、早餐要吃、低胆固醇饮食。胆固醇摄入过多(蛋黄、肥肉、海鲜、无鳞鱼类、动物内脏等),可加重肝胆的代谢引起多余的胆固醇在胆囊壁结晶、积聚和沉淀,从而形成胆固醇息肉。 此类息肉若小于0.5厘米且数量少,可试试服用熊去氧胆酸。1厘米以下的胆固醇息肉可以每3-6月定期B超复查,观察其大小、形态、数量的变化。如果此类病人有保留胆囊的愿望且年龄在50岁以下又没有达到预防性切除胆囊标准时,对于这部分病人可以试行腹腔镜胆道镜联合保胆息肉摘除活检术,视术中息肉的病理性质而决定胆囊的保留与切除。如果有明显症状或者短期内增大或形态改变时需行胆囊切除手术。

第二种:良性非胆固醇性息肉:约占40%,又称为真性息肉。主要是指:胆囊腺瘤、腺肌瘤、炎性息肉、腺瘤样增生,其中腺瘤是癌前病变,癌变率在30%左右,腺肌增生症、腺瘤样增生也有癌变危险。此类患者建议胆囊切除手术,不建议保胆及药物治疗。

第三种:息肉型早期胆囊腺癌:约占10%,目前对于混杂在胆囊息肉中的息肉型早期胆囊癌主要靠B超来鉴别,必要时做个薄层增强CT或MRI动态增强扫描。癌性息肉的B超特征为:约80%以上大于10毫米且单发;约70%位于胆囊颈部;约有一半伴有胆囊结石。一旦怀疑此种病变应尽早手术治疗。

简而言之:一般认为,直径小于1厘米、多发的(多发者多为胆固醇结晶)胆囊息肉可以暂不处理。短时间生长迅速的息肉;大于1厘米的单发或广基底胆囊息肉,担心有癌变可能或B超、CT及核磁不除外癌变可能,通常建议手术。

详解胆囊息肉7个疑问

上个月单位体检,张女士做B超发现胆囊里长了个东西,从B超看长的东西在胆囊腔内不移动,是长在胆囊壁上。体检报告:胆囊占位病变,胆囊息肉?建议进一步到医院门诊检查。张女士平时身体不错,要不是查体发现胆囊息肉她平时根本没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觉。听说得了息肉后非常紧张,这几天吃饭也不香、睡觉也不踏实。

李先生发现胆囊息肉快10年了,刚发现那几年一直密切复查,息肉从0.3厘米缓慢长到0.5厘米,由于没有任何不舒服且近3年来工作较忙,一直没有复查。近2个月来李先生感觉右上腹有时不舒服,到医院做B超发现息肉不知何时已经长到1.2厘米了。

胆囊息肉多数是在偶然的B 超体检才发现的,单位组织的查体中约有5%的人检查出胆囊息肉。胆囊息肉是怎么得的?到底要不要治疗……我们将对这些大家关心的问题进行详细解答。

1 胆囊息肉症状如何

胆囊息肉一般症状轻微,甚至无症状。少数患者有上腹部不适,可伴有腹痛,不适或疼痛部位在右上腹或右季肋部,少数可伴有向右肩背放射。息肉位于胆囊颈部可出现胆绞痛,在合并结石时可有胆绞痛发作及急、慢性炎症发作的表现。

2 为什么会得胆囊息肉

近些年胆囊息肉检出率有增多趋势,已成为一种常见病症。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体检普及率提高,另一方面可能与中国人饮食结构和饮食规律发生变化及生活环境等不详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包括高胆固醇饮食、长期酗酒、过多进食刺激性饮食、饮食规律紊乱等,也有人指出:农药化肥的普遍使用、食品添加剂泛滥、电离辐射等与胆囊息肉的形成可能有关系。

1/3页
胆囊息肉发病机制详解胆囊息肉7个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