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手工紫砂壶 如何辨别全手工紫砂壶
以传统款式合欢壶为例,历史上该壶的成型方法通常是先用泥制作一个虚砣(古称盔头),实际就是一个阳模,用这个虚砣把泥片虚出两个碗状,然后用脂泥对合粘接,形成一个如两碗相合的壶身主体,加口, 加圈足,接嘴把,做盖子后完成合欢壶的制作,而如今只是改用石膏制作出上下两个阴模,来完成壶身主体制作。古今相比两把合欢壶除去所用模子有阴阳之分外,其他没有任何区别,难道过去用阳模做可称全手工,现在用阴模制作就不是全手工壶了吗?
半手工壶与全手工壶的概念,不仅是外界受到误导,实际上业内也存在较大的误区,比较有意思是,感觉到有一种看似有理实际却很没有道理的倾向:在制壶过程中凡是与石膏粘边,通常会北理解成不是手工壶,用其他辅助工具则无关,举个例子,筋瓤壶的盖子,比方是做八瓣平盖板,用两种方法,一种是先打块泥片用直尺圆规等在泥片上画出八瓣盖板形状,切出盖板样后反复比较修正,确认无误后用此作母模,用石膏浇铸出个盖板阴模,实际制作用泥片在阴模中按出一个盖板模样,在此基础上精加工,以此达到每个盖板较一致;另一种做法是用数控机床制作出一块不锈钢盖板样(以前国内机床不够先进,据说有拿到海外加工的)。
实际制作时,照此盖板样切就是了,作壶口也是用线切割机床制好样板。两种方法,一种是手工凭肉眼制作出石膏盖板样,另一种是用数控机床制作出不锈钢盖板样,这两种方法谁更接近全手工,其实很清楚,但现实中往往用不锈钢盖板的偏要强调只有自己的才是“全手工”。
记得初接触紫沙,对宜兴紫砂壶成型一窍不通,看人家做壶觉得很有趣,向车间里做壶的老大妈借来泥块,搭子,拍子,竹膀皮刀等土制工具,象模象样地算好了尺寸,裁了几块泥片,镶了一把方壶——是一把标准的全手工壶,凭自己的一点小聪明在壶体上刻了一些装饰图案,效果居然不错,一台商从窗前走过看到此壶,即当向厂长提出五百元购买[后因烧成后把稍略有裂痕以三百元成交],并要求批量订购。说这些并不是想说笔者有多少紫砂天赋,而是要说明所谓全手工并不神秘,制作过程也不是特别重要,整体效果才是根本;事实上紫砂不管是哪种成型方法,只要不是特别笨的人,学上三两年,制作的基本技巧都应该会掌握,其后的进步则就要*作者自身的修炼了。
话说开来,实际决定一把紫砂壶的价值,不但制作过程并不重要,甚至这把壶的整体效果或壶的品质也只能是构成其价值的基础,从长远看,作者本身的学养和品质才是决定这把壶的价值的根本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