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紫砂壶 你够了解紫砂壶吗
宜兴紫砂起源
关于紫砂的起始,已经有大量的人说过谈过议过探讨过考证过。上一期“砂陶动态”报道了由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无锡市博物馆、宜兴陶瓷博物馆等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已初步断定紫砂被有目的地使用应始于明中晚期。而关于紫砂起源的历史一般有两种说法:紫砂始于北宋或认为始于明代。我在这做一点鹦鹉学舌的工作再加上自己的想法。
在北宋梅尧臣《宛陵集》第十五卷《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诗有“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在三十五卷《答宣城张主薄遗雅山茶次其韵》中有“雪贮双砂罂,诗琢无玉瑕”,欧阳修在《欧阳文忠公集》有“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诗句,苏东坡的诗中也有“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描写,还有宋人作《满庭芳 试茶词》云:“香生玉尘,雪溅紫瓯圆”。从这些关于紫砂早的文献中可见当时上流人士是非常喜欢“紫瓯”的。
1976年,宜兴红旗陶瓷厂在丁蜀镇羊角山施工,发现了一座古窑址,从窑址堆积层中发现的北宋时期的乱砖以及众多早期紫砂残片、废器中,人们惊喜地发现了壶、罐两大类紫砂陶遗迹。茶壶的壶型大致分为高颈、短颈和提梁壶三类,呈天然紫红色。造型除了圆器外,还有六方形纯熟的镶接成型方法。壶嘴、壶把的粘接采用“铆钉法”,而且有一部分捏塑龙头造型的装饰手法,制作工艺已经具有明中晚期的特点。后经南京大学及南京博物院的考察鉴定,证实了宜兴紫砂宋代已有。《宜兴羊角山古窑址调查演示文稿》所下的结论为:“上限不早于北宋中期,盛于南宋,下限延至明代早期。”
镇江博物馆近年来在一座南宋古井里发现了两件紫砂壶。壶身、壶嘴、壶底用泥片捏成, 壶颈部留有刀削痕,壶身留有很明显的手捏痕,并且上半截还施了釉。据考证,认为是宋代酒壶。从用泥粗糙,制型朴素,比较古老看,在时代上可能早于南宋。
蔡司沾《霁园丛话》云:“余于白下获一紫砂罐,有‘且吃茶清隐’草书五字,知为孙高士遗物。每以泡茶,古雅绝伦。”孙高士即元朝隐士孙道明,松江华亭(今上海)人,其居名为“且吃茶处”。白下应该就是现在南京市白下区。南京、上海离宜兴相隔都不远,得紫砂器品应该容易的多,倘若元朝已经有人用紫砂壶(罐)泡茶,则紫砂起源于明代就不成立了。
由顾景舟主编,1992年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出版的《宜兴紫砂珍赏》页12中说道:“紫砂陶瓷艺术的创始,根据对一些历史文献的研究和古窑址的发掘,可以追溯到北宋中叶。”顺便调侃一下:老版《济公》里看到一个员外强娶一女子(已被济公掉包)在房间里准备揭开红盖头的时候,手里拿着一把紫砂壶。大家都知道济公的故事背景是放在南宋初期时候的,是不是该剧剧组的历史顾问也认为紫砂早在宋代就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