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红泥 红泥矿源的由来及分类
从成品区分大红泥仍是小红泥,不仅要看颜色,更要看颗粒。由于制泥方法也良多,颜色可以通过冲浆调整,但是颗粒,却有如秃头上的虱子,无法掩盖。通粉,颗粒天然分布,会很平均;掺砂,颗粒分布不平均;冲浆,颗粒呈平原上的细小丘陵状。
只看颜色,肯定会上当。一般朱泥(实在良多是小红泥)制作难度大,烧成率低,做的人少,所以价格相对来说要高一些。所以朱泥,往往是高价格的卖点。小红泥矿源良多,其中的精品(真正的朱泥)则较少,但也能见到。只有技艺较高的工手才会冒着风险用这样稀少的泥料。
漫谈朱泥
位于宜兴丁蜀镇西北,由黄龙山、青龙山和黄龙村三个矿段组成的综合性大型陶土矿床,储量二千七百多万吨,是本山甲泥、东山甲泥、西山甲泥的唯一矿区。
明清时期(公元1368-1911年),宜兴丁山、蜀山附近农民利用农闲,采用小断面掘取黄龙山中的甲泥出售。民国初年,宜兴已有宕户雇工开采甲泥。宕户以少量资金和尖嘴锄、钢锨等简单工具,凭借着他们多年的经验在矿体露头处沿矿层掘进,并用黄石砌成拱形坑道,高1.6-1.8米,宽1米左右,坡度倾斜,深入山腹。
1955年宜兴成立采矿公司,接管黄龙山矿区十五个宕口,由公司统一管理、开采,并将部分老宕口改建、设计定名为一号井、二号井,1972年、1979年又分别新建四号井、五号井。
制作砂陶制品的天然矿料紫泥、红泥、绿泥,就是从本山甲泥矿中开采出来的。朱砂泥也是从本山甲泥矿中精选而得的,再按一定的比例加石黄和助剂,经人工调配炼制而成。石黄(又名小红泥)是从嫩泥中选出来的,宜兴嫩泥矿(即宕口)主要分布在川埠砂山西北、川埠伏牛山、川埠红庙石柱头、川埠香山等地。嫩泥矿体接近地表,适宜露天开采,由于采掘方便,本世纪50年代之前,矿区附近的农户早已自采自卖,以谋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