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韵味 紫砂鉴赏之四美相关的知识
我们都知道在紫砂壶爱好者的眼中紫砂壶是很有味道的美,因为这些爱好者们把他们心爱的壶根据美的不同类型分成了很多种类。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总结出来的紫砂壶的四美,希望能给大家鉴赏的时候提供一些帮助。
紫砂鉴赏之神韵美
神者,神采也,表著于外的精神、神气;韵者,韵致也,风度韵味。二者皆可感受而不能具体指陈,然而却是紫砂陶作品的灵魂。有之,则生机盎然;无之,则徒有躯壳。
紫砂陶之神韵美:首先是由作品的形态中流露出来的,尤其是从细节中油然而生的,就如顾景舟先生所述:“由点、线至面,交待清楚线条的来龙去脉,缓冲过渡,明暗转折,虚实对比。这样才能深入空间而获得形的深度。把点、线、面处理好以后,一切也就找到了,作品——形,已经具有了生命。”
神韵美还体现在附丽于紫砂陶作品上的装饰的内容与形式之美。如紫砂陶器上的题铭、作画、钤印等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心境情怀与高雅之意以及他们丰富的文学之美、书法之美、绘画之美、篆刻之美,等等。
题铭、作画、钤印的内容与形式,能够与紫砂陶器的造型、用途、制作者的构思等,完美地结合起来的,当为上品。
紫砂陶历史上陈鸣远、曹廉让团队,杨彭年、陈曼生团队,何心舟、梅调鼎团队以及朱石梅参与创作的作品便如此。如何心舟的秦权壶,壶身造型似秦朝的秤砣,所以梅调鼎题铭:“载船春茗桃源卖,自有人家带秤来。”以诙谐的语言,流露出充满想象的意境与趣味,勾画了一幅在春日的阳光下,载着一小船春茶,到风景如画的世外桃源,一边卖茶,一边品茗的富有诗意的画卷。
壶铭切壶、切茶、切怀,升华了茶壶的魅力,令人叫绝!该壶钤的“林园”与“韵石”两方印章亦颇具金石味。特别是底印“林园”,圆形的印面与方形的印边、极大多数横竖的直笔与“园”字下部数道斜笔,构成了强烈的对比之美,深得浙派篆刻的真谛。
可惜如梅先生等的艺术水准,至今无人超越。无论是民国时期广泛流行的陶刻,还是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书画家与紫砂名家的新合作,大多有壶韵不足、题铭作画来凑的味道,离神韵美之高水平尚有不少可以提升的地方。老实说如果以高价收购这样的应景紫砂茶壶,还不如直接收藏这些书画家的平面作品了。
紫砂鉴赏之工艺美
早在先秦时期,《考工记》的作者就已经指出:“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工有巧,即工艺要精美。作者将此与顺应天时、适应地气、材质优美一道作为制造精良器物的必备条件。
落实到紫砂陶上,工巧就包括成型工艺、装饰工艺、烧成工艺都要精美,舍此,纵然有上佳的砂料、美好的造型、雅致的泥色,都无法利用和表现出来。所以工巧,不仅表现为一种精湛的技艺,而且也上升为一种审美感受,也就是工艺之美了。
以制作难度较高的紫砂壶为例,在成型工艺上,必须达到壶体表面光洁无疙瘩,线条流畅,底部平正,口、面平整无起伏且配合严密,各部位匀称,接头的地方自然光滑,细部刻画周到,通身没有裂纹与剥落。
在装饰工艺上,无论是成型者一次完成的雕塑、剔花、印花、泥绘、绞胎,还是需要二度创作的陶刻、釉彩、髹饰、锡包、镶嵌,其制作工艺均必精到,达到同类工艺的一流水准。在烧成工艺上,不能有由于火力不匀、温度不一造成的颜色花搭,有气泡、过老或者过嫩的现象。
“工艺美”之紫砂陶的典范, 当推清代康熙朝珐琅彩紫砂壶、紫砂盖碗和乾隆朝印刻花紫砂成组茶具、金银彩绘紫砂壶等宫廷制品。以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金银彩绘山水茶壶为例,该壶造型古朴,制作精良,壶腹一面以金银彩绘山水、楼阁与松柏,另一面为金彩篆书乾隆御制诗。
盖面用金彩绘卷枝纹边饰,壶口边、足边刻纤细的回纹。彩绘技法娴熟,画意清逸典雅,篆书用笔流畅,底印端庄大方,可谓紫砂器中珍品。这当然与宫廷制作搜集天下名工,不惜工本大有关系。
明代早期有一些紫砂壶制作工艺上略显粗率,乍看还不如当代的摹制品,这是历史的局限所至。其实它们造型的大气与砂料的透气,是后代很难涉及的,这一点必须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