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制作工艺 为何说紫砂方器难制作
(二)独特的成型技艺
紫砂壶的成型方法,有手工、注浆、旋坯和印坯等几种。其中手工成型是传统的制作方法。而制作技艺的枢纽则是脱空成型和坯件表面的精加工。所谓精加工,系指用竹片、明针、刀具及用这些材质制作的其它专用工具,对已接上颈、脚、嘴、把手的壶口、身、盖的表面,进行精细的括平、修整,这是紫砂壶成为工艺品的枢纽之一。它的作用在于:紫砂熟泥颗粒大小不一,成型时坯体表面呈现高低不平,在精加工过程中,用上述工具将坯体整平,并把隆起的颗粒向下挤压,使坯面平整光润。这时坯体外表形成一层较细致的表皮层,而内壁面虽在打拍泥片时也受拍打,但往往是稍事加工,泥料颗粒之间相对松散,烧成后制品表面成梨皮状,而松散的内部呈现一定的气孔率。
紫砂壶造型别致多样。为不使它沦为一般的釉陶,以及历史原因,它的表面是不施釉的。要使紫砂达到“脱手则光能照面,出冶则资比凝铜”的工艺效果,必需把坯体处理得器形结构严谨,轮廓线条分明,筋瓤纹理清楚,达到肌理丰盈,浑成整体的制作要求,都需经由成型精加工来求得。同时,精加工也是进步坯体粘度的重要手段。例如大型圆条壶,壶口壶盖各有24条筋瓤对称。因为加工精细,烧成后壶盖任意调换方位,都能与壶口相吻。工艺水平高的紫砂壶,口盖准缝严密,二者之间的旷地空闲(或称位移公差)一般都在 0.5mm以内,是其它任何陶瓷壶类所无法相比的,瓷器茶壶位移公差在1~3mm甚至更大。由於紫砂壶精度高,减少了混有黄曲霉等霉菌的空气流向壶内的渠道,成为紫砂壶泡茶不易 发馊变质的原因之一。
(三)紫砂壶的烧成
烧成紫砂壶的窑炉,经历了龙窑、倒焰窑到地道窑的演变。其中龙窑使用时间长(宜兴羊角山早期紫砂窑址就是一条宽一米左右长十馀米的龙窑)直到1957年才被倒焰窑代替。1973年,地道窑取代了倒焰窑。龙窑所用燃料是茅草、松柴。倒焰窑的燃料是烟煤。 地道窑则以重油为燃料。
紫砂壶从明代中叶起就开始用匣钵(俗称掇罐)烧成,这与上述紫砂壶自明代起因饮茶方法改变,制壶发生历史性转折相关连,以防止产品表面发生火刺,光彩不称等缺陷。同时进步了制品的装窑密度,有效地利用了窑位空间。
紫砂泥中的氧化铁含量相称高,根据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三氧化二铁、氧化铁三元相理论,假如制品在氧化气氛中烧成,则物相在1400℃以下不产生液相图,不形成低共熔物,因为紫砂泥中尚有氧化铬、氧化镁、氧化钾、氧化钠等成份,因此实际烧成温度低为1150~1180℃,在此温度下,泥料中各矿物相的扩散速度不大,赤铁矿不作为一种相存在,使制品成红色(低温)、紫红色(高温)。如以还原气氛烧成,则仅应按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氧化铁系相图进行,在1100℃左右形成低熔共熔物而产生液相。三氧化二铁大量还原氧化铁色泥由紫红变紫黑,制品表面提前烧结还原过程中沈积的炭素和分解的气体无法逸出而发生鼓泡、积炭,造成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