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紫砂壶 宜兴紫砂壶的常见问题解答
当今紫砂陶刻界徐秀棠、谭泉海、毛国强、沈汉生、咸仲英、鲍仲梅等均受其技艺传授,得其教诲。1968年,任淦庭逝于宜兴蜀山,享年78岁。
德艺双馨吴云根
吴云根,曾用名芝莱,1892年11月生于宜兴和桥镇一个贫困家庭。14岁时到蜀山拜紫砂艺人汪升义(生义)为师。他手脚勤快,天资聪明,悟性较高,三年满师后就在业内小有名气,并逐渐进入紫砂名手之列。
1915年,山西省平定县平民陶器厂到宜兴请名手到山西做技师发展当地的陶业。吴云根成为宜兴陶业界首批被外省邀请的技师之一。吴云根用山西当地的窑炉烧制成类似宜兴紫砂的山西陶器,还曾数次为闫锡山仿制宜兴壶。吴云根在山西平定县任技师三年,对山西陶业发展起到比较大的作用,并为当地培养出了一批制陶技术人员。
1929年,吴云根受聘于南京中央大学陶瓷科当技术员,又结识了民国时期的紫砂职业教育家、江苏省立陶校校长王世杰,并于1931年受聘于江苏省立陶瓷职业学校窑业科任技师。在这期间,他还将自己的师弟朱可心推荐进校担任技师,两人共同总结前人经验,在校长王世杰的支持协助下,编写紫砂技术教材,为当时的紫砂制作技艺教育做了大量工作。
解放后,吴云根参加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也成为了宜兴紫砂工艺厂主要创办人之一。1955年11月开始,紫砂厂开始招收第一批学员,吴云根担任紫砂成型技术辅导员。他的学生有高海庚、王洪君、王亚杰、史济华、鲍秀云等。
1956年,江苏省人民政府郑重任命了七个紫砂名艺人为“技术辅导员”,这在当时是一种极高的荣誉,吴云根就是其中之一。当今有成就、有影响的几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如汪寅仙、吕尧臣、鲍志强等都曾经得到了吴云根老艺人的言传身教。这也显示着吴云根对当今紫砂艺术界的深刻影响。
吴云根生性耿直,脾气倔犟,喜欢主持公道、直言仗义,同时又心地善良,宽厚仁慈。在艺术成就方面,所谓壶如其人,吴云根的作品也显示出温厚稳重、朴雅润泽的气度。他技艺全面,擅长光器、花货、筋囊器等各类器型的创作,而尤以竹货见长,风貌独具,有代表作“竹段提梁壶”等为传世经典。而他的另一件作品光货代表作之一“线圆壶”,尤见他对点、线、面、体的妙精领悟,简约之间尽显雅和之气,是近现代优秀的紫砂光货经典器型之一。
纵观吴云根一生,为人仗义耿直、宽厚善良、对人真诚;工作上顾全大局、尽职敬业,没有门户之见,;艺术上博采众长,成就卓越,蜚声壶界,并有“声名盖及师,来者有几人”的赞语。
师古不泥王寅春
王寅春(1897-1977年),祖籍江苏镇江,父辈定居宜兴上袁村。13岁时,拜赵送亭为先生,在其陶坊随金阿寿为师。3年满师后,上门帮窑户当制坯客师。1921年起,因他制坯手艺特好,上海客户向他长期定制各式水平壶,他用印“阳羡惜阴室王”盖于壶底,“寅春”章盖于壶盖内,从而名扬上海。后来蜀山金石篆刻家潘稚亮刻“王寅春”方章相赠,他珍爱此印,一生一直用这方印钤于壶底。
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王寅春到上海为古董商龚怀希仿制紫砂古器,他反复揣摩历代名家经典作品的造型特点,研究古人的制作手法,成功复制了时大彬、徐友泉、陈子畦、陈鸣远等诸位大家的作品,也成就了自己的艺术造诣。王寅春他所制的茶壶,造型雍容大方,规矩挺括,光润和洽,口盖准缝严密,人称“寅春壶”。王寅春制壶善于冥想巧思而不是一味地墨守成规。有一次“吴德盛”陶器公司有300只小花盆的生意限定两月内交货,无人敢接,因为合同要求逾期不交货要罚款。王寅春从古人“斫木为模”的成型方法中得到启示,创出以木模搪坯的方法,提高了工效且使花盆的造型更为精确周正。三十年代中期为古董商龚怀希仿制紫砂古器时,王寅春为了能使紫砂筋纹器口盖更为严合,在龚怀希的帮助下,请德国专家专门制作了口盖及其它部位的样板。样板用薄型金属片做成,高度精密,当时国内是没有设备和技术能制作出来的。应该说这为王寅春能留下诸多传世的紫砂筋纹器作品起了极大作用。也证明紫砂创作实践中也应该和任何行业一样,师古不泥、勇于创新,善于学习、吸收先进的技术才能有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