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知识 中医认为的健康标准是什么样
中医还认为,湿邪重浊,故外感湿邪后多有身重倦困,头重如裹等症状。又因湿邪粘滞,病损往往着而难易,若其侵犯肌肤筋骨,每每既重且酸,固定一处,故有“著痹”之称。一般他说,湿邪为病,病程较长,如湿温病,常有如油入面难分难解之临床特征。风湿夹杂,侵犯肌肤,关节所形成的风湿痹症则往往反复发作。内湿病常见其病理性产物多呈秽浊不洁之物,如皮肤病变之渗出物,湿热带下之分泌物,质粘而腥臭。因此,人们常称湿为“有形之邪”,其性秽浊。
由于湿的形成往往与地之湿气上蒸有关,故其伤人也多从下部开始。临床所见之下肢溃疡,湿性脚气,带下等症往往都与湿邪有关。
对于湿,现代科学用湿度来表示,是指空气中的含水量,物体潮湿的程度。空气的湿度是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对人体有直接的影响。一般来说,对人体适宜的湿度是40%~60%,当气温高于25℃时,适宜的相关湿度为30%。秋天,天气凉爽,湿度适中,人的精神倍增;而夏季三伏时节,由于高温、低压、高湿度的作用,人体汗液不易排出,出汗后不易被蒸发掉,因而会使人烦躁、疲倦、食欲不振,易发生胃肠炎、痢疾等。若湿度太低,上呼吸道粘膜的水分可大量散失,从而使抵抗力下降,易引起感冒。不仅如此,长夏时节由于天气闷热,阴雨连绵,空气潮湿,衣物和食品都容易返潮,甚至发霉、长毛,人也会感到不适。若穿着返潮的衣物,容易感冒或诱发关节疼痛,吃了霉烂变质的食品,就会引起胃肠炎,甚至导致中毒,所以在长夏一定要重视防止湿邪的侵袭。
“又防因暑取凉”,这是告诫人们在炎热的夏天,人们一定要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正如《黄帝内经》里所说:“春夏养阳”,那么,在夏天又怎样注意保护阳气呢?
首要的一点是,人们不能只顾眼前舒服,过于避热趋凉,如在露天乘冷过夜,或饮冷无度,致使中气内虚,从而导致暑热与风寒之邪乘虚而入。在乘凉时,要特别注意盖好腹部,不少农村地方喜穿“兜肚”,是很符合养生之道的。《养老寿亲书》里指出:“夏日天暑地热,若檐下过道,穿隙破窗,皆不可乘凉,以防贼风中人。”《摄生消息论》亦指出:“不得于星月下露卧,兼使睡着,使人扇风取凉。”这些都是宝贵的养生经验,符合夏季“养阳”的精神。夏季养生,古人之所以提出保养阳气,关键在于暑热外蒸,汗液大泄,毛孔开放,这样机体易受风寒湿邪侵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