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医馆 中医常识

心悸怎么办 试试中医治心悸的方法

心悸的中医治疗

辨证要点

1、分清虚实

虚者指脏腑气血阴阳亏虚,实者多指痰饮、瘀血、火邪之类。

临床上一般心悸见有神疲、乏力、脉虚者,为心气虚。见有头晕、色淡、脉细者,为心血虚。

气虚基础上出现畏寒肢冷、面白者为阳虚。

血虚基础上出现少寐多梦、五心烦热、脉细数者为阴虚。

舌紫斑、隐青,脉涩或结代者,多夹瘀。

脘腹痞满,舌苔厚腻,脉滑者,多夹痰。临床常虚实夹杂,要仔细辨别。

2、辨惊悸、怔忡

惊悸多因外因所致,因惊而悸,怔忡多内因而成,外无所惊。

惊悸发作有时,持续时间较短,病情较轻,为心之用病,治疗较易。怔忡自觉心中惕提,动悸不安,稍劳即发,发作无时,持续时间较长,病情较重,多为心之体病,治疗较难。

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惊悸日久,可以导致怔忡,怔忡可以因惊而加重。

3、详辨脉象变化

脉搏的节律异常为本病的特征性征象,故尚虚辨脉象,如脉率快速型心悸,可有一息六至之数脉,一息七至之疾脉,一息八至之极脉,一息九至之脱脉,一息十至以上之浮合脉。

脉率过缓型心悸,可见一息四至之缓脉,一息三至之迟脉,一息二至之损脉,一息一至之败脉,两息一至之夺精脉。

脉率不整型心悸,脉象可见有数时一止,止无定数之促脉。缓时一止,止无定数之结脉。

脉来代,几至一止之代脉,或见脉象乍疏乍数,忽强忽弱。临床应结合病史、症状,推断脉症从舍。

一般认为,若脉呈数、促而沉细、微细,伴有面浮肢肿,动则气短,形寒肢冷,舌淡者,为虚寒之象。

脉见迟、结、代者,一般多属虚寒,其中结脉表示气血凝滞,代脉常由元气虚衰,脉气衰微所致。

凡久病体虚而脉象见弦滑搏指者为逆,病情重笃而脉象见散乱模糊者为病危之象。

5/15页
心悸的原因心悸吃什么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