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查疾病

小脑萎缩的核磁共振特征

2015-10-13 06:23:14

  小脑萎缩是中枢神经系统变性萎缩性疾病,分为遗传性和散发性两种,近半数病例有家族史。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缓慢进行性加重的小脑共济失调,部分病例伴大脑功能受损、锥体外系、锥体束及眼球运动障碍等。100例小脑萎缩中,首发症状为小脑共济失调和双下肢无力占88%,上肢轮替试验阳性率占95%,指鼻试验阳性率占53%。其中上肢轮替试验的定量测定和步基宽度的测量,可作为定量分析共济失调的依据。患者均以共济失调为主,此外,本病常合并有大脑高级功能受损、锥体外系、锥体束、脑干及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等症状。另外,有40%出现智力低下,经追问病史,系变性累及大脑皮层,而非老年性萎缩。

  小脑萎缩的主要临床表现

  1、小脑症状:患者均有缓慢进行性加重的四肢共济运动失调;表现为走路不稳、步行困难、双下肢无力、步基较宽呈蹒跚状步态;90%有精细动作不灵,双手发抖及书写困难;50%有帕金森症候群;上肢轮替试验阳性90%,指鼻试验阳性90%。

  2、大脑高级功能受损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构音障碍及语言迟缓,言语不清。

  3、锥体外系症状:60%表现为肌张力增高,30%成齿轮状强直,20%有静止性震颤。

  4、锥体束症状:70%表现为腱反射亢进。

  5、脑干症状:30%有吞咽困难,饮水呛咳。

  6、植物神经症状:50%有排尿障碍,另50%有轻度的头痛头晕。

  7、眼球运动障碍:60%有眼球水平震颤,20%有扫视运动明显减慢,10%有眼外肌麻痹。

  小脑萎缩核磁共振(MRI)的特点

  1、脑干形态变细,尤以桥脑前后径变小更为明显,部分病例表现为脑桥腹侧平直或内陷;

  2、小脑体积对称变小,小脑沟裂增宽加深,半球小叶变细变直,呈枯树枝状;

  3、脑池及脑室扩大,由于小脑萎缩变小及脑干变细,可致相邻的脑室及脑池发生变化,其中以桥前池增宽最为明显,小脑及脑干萎缩明显者常有四脑室扩大;

  4、其他表现:大脑皮质(额叶及颞叶)萎缩,其萎缩程度比小脑半球轻微;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等。萎缩的小脑及脑干在T1W1及T2W1上均未见异常信号。MRI对诊断小脑萎缩特别敏感,是目前能够早期确诊本病的最佳影像学方法。

  专家介绍:采用传统中医“病—证—方—效”的模式,创造性地以神经修复细胞为靶点,利用本草的特殊有效成分诱导神经修复细胞发生动员、迁移、归巢、分化或增殖,从而修复萎缩的脑组织,启动神经修复细胞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起到最佳的治疗作用。

  启动神经修复细胞疗法的治疗原理是根据人体内源性的神经修复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可以被诱导分化为各种类型的成熟神经细胞。它是神经系统形成和发育的源泉,主要功能是作为一种后备储备,参与神经系统损伤的修复或正常神经细胞凋亡的更新。通过启动神经修复细胞修复受损的中枢神经系统,使受损神经组织的结构重建、相应生理功能得到恢复,所以在临床治疗脑萎缩效果是明确的、理想的。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