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肛
2015-10-11 20:33:36
直肠壁部分或全层向下移位,称为直肠脱垂。直肠壁部分下移,即直肠黏膜下移,称黏膜脱垂或不完全脱垂;直肠壁全层下移称完全脱垂。若下移的直肠壁在肛管直肠腔内称内脱垂;下移到肛门外称为外脱垂。
主要症状为有肿物自肛门脱出。初发时肿物较小,排便时脱出,便后自行复位。以后肿物脱出渐频,体积增大,便后需用手托回肛门内,伴有排便不尽和下坠感。最后在咳嗽、用力甚至站立时亦可脱出。随着脱垂加重,引起不同程度的肛门失禁,常有黏液流出,导致肛周皮肤湿疹、瘙痒。因直肠排空困难,常出现便秘,大便次数增多,呈羊粪样。黏膜糜烂,破溃后有血液流出。内脱垂常无明显症状,偶尔在行肠镜检查时发现。
检查时患者需下蹲后用力屏气,使直肠脱出。部分脱垂可见圆形、红色、表面光滑的肿物,黏膜皱襞呈放射状;脱出长度一般不超过3厘米;指检仅触及两层折叠的黏膜;直肠指检时感到肛门括约肌收缩无力。患者用力收缩时,仅略有收缩感觉。若为完全性直肠脱垂,表面黏膜有“同心环”皱襞;脱出较长,脱出部分为两层肠壁折叠,触诊较厚;直肠指检时见肛门口扩大,感到肛门括约肌松弛无力;当肛管并未脱垂时,肛门与脱出肠管之间有环状深沟。乙状结肠镜可见到远端直肠充血、水肿。排便造影检查时可见到近端直肠套入远端直肠内。
临床表现
直肠脱出
直肠脱出肛外是直肠脱垂的主要症状。轻者在排便增加腹压时,直肠脱出肛门外,初起能自行还纳,以后渐渐自己不能还纳,须用手还纳;重者直肠壁黏膜和肛门括约肌松弛,除大便时直肠脱垂,在打喷嚏、咳嗽、排气、工作劳累、走路、久站久坐时直肠都能脱出肛门外。
肠道功能失调
可有便秘、腹泻、大便失禁、里急后重等,其中便秘最多,约占50%~70%,直肠黏膜出血和黏液便也颇常见。
局部刺激症状
由于直肠黏膜长期受到异物刺激,使直肠黏膜充血,水肿严重时表面溃疡,出现黏液分泌多、出血、肛门部坠胀、酸痛、尿频、腹胀等症。
直肠脱垂对全身的影响
由于长期脱垂,多年不愈,除局部疼痛外,对精神影响很大,可引起其他疾病或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近年来国外许多学者注意到直肠脱垂可伴有精神疾患,如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等。
分类
直肠脱垂的分型颇多,其中代表性的有Tuttle(1903)的二型三度法,Altemeir(1971)三型法,Beahrs(1972)二型三度法,Ripstein( 1972)四期法,Nigro(1972)三型法,荒川(1979)五型法等。我国常用的分类法是1975年全国肛肠会议(衡水)时确定的将直肠脱垂分为三度。
Ⅰ度:排便时或增加腹压时直肠黏膜脱出肛门外,便后自行还纳,脱出长度3~6cm。
Ⅱ度:排便时,长期反复脱出,使直肠黏膜充血、水肿、溃疡、糜烂,因而常有带血及黏液分泌物流出肛门外,此期直肠全层脱垂,需要用手还纳,脱出长度8cm左右。
Ⅲ度:不仅在排便时直肠脱出,而且在咳嗽、打喷嚏、排气、行走、久站、久坐时直肠都脱出肛门外。此期直肠全层或肛管及部分乙状结肠脱出肛门外,自己根本不能还纳,脱出长度12cm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