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查疾病

蛔虫病

2015-10-11 20:33:43

  蛔虫病概述

  似蚓蛔线虫简称蛔虫,是人体内最常见的寄生虫之一。成虫寄生于小肠,可引起蛔虫病。此外,犬弓首线虫(简称犬蛔虫)是犬类常见的肠道寄生虫,其幼虫能在人体内移行,引起内脏幼虫移行症。

  感染的蛔虫情况流行普遍,而且大多无明显症状,因此往往不被人重视。在中国有些地方,蛔虫被叫做“消食虫”,误以为它能帮助人消化,事实上,蛔虫是寄生在小肠中吸取人腹内的营养物质它靠在肠内摄取半消化的食物来生活,因此易造成儿童的营养不良,中国民间称之为“疳积”、“虫疳”。

  蛔虫病流行病学

  分布

  似蚓蛔线虫生活史

  蛔虫病是世界上流行最广的人类蠕虫病,据WHO估计全球有13亿患者,儿童特别是学龄前儿童感染率高。世界各地均有蛔虫病,气候温暖的国家感染者更多,北美洲共约患者400万左右,大部分是儿童。在温暖、潮湿和卫生条件差的地区感染较普遍。感染率农村高于城市,儿童高于成年人。

  蛔虫是中国感染率最高、分布最广的寄生虫,中国约有5.31亿人感染,平均感染率为46.99%,最高达71.12%。由于在全国学校贯彻肠道感染综合防治方案,近年来感染率逐渐下降。[2]

  传染源

  蛔虫感染者是本病唯一传染源。

  传播途径

  由于使用新鲜粪便施肥或儿童随地大便,蛔虫卵污染环境,并在土壤中发育成熟。虫卵可借蝇类、鸡、犬等动物的机械携带或风力散播,污染环境、物品、食物等,人因生食含有感染性虫卵的不洁蔬菜、瓜果和水而受到感染。也可通过污染的手,经口受到感染。

  蛔虫病病因

  蛔虫是寄生人体肠道线虫中体型最大者,雌雄异体,形似蚯蚓,活虫略带粉红色或微黄色。成虫寄出于人体小肠,以肠内容物为食物,雌虫每天排卵可多达20万个,随粪便排出的蛔虫卵在适宜环境条件下5~10天发育成熟即具感染性。

  虫卵被吞食后,幼虫破卵而出穿入肠壁通过门静脉系统循环而进入肺腑,穿破肺组织进入肺泡腔,沿支气管向上移行到气管又重新被吞咽。幼虫进入小肠逐步发育成熟为成虫。在移行过程中幼虫也可随血流到达其他器官,一般不发育为成虫,但可造成器官损害。自人体感染到雌虫产卵约需60~75天,雌虫寿命为1-2年。

  蛔虫病发病机制

  幼虫的致病作用

  蛔蚴移行至肺时可引起局部出血、水肿、嗜酸粒细胞浸润、上皮脱落与浆液渗出。蛔蚴尚可刺激免疫球蛋白E(IgE)。和免疫球蛋白M(IgM)的产生,免疫球蛋白E与局部肥大细胞受体结合,当蛔虫抗原与免疫球蛋白E结合后,肥大细胞即脱颗粒而释放组胺等活性物质,诱使局部嗜酸粒细胞集聚及血管通透性增加。蛔蚴移行过程中还可在胸膜、眼、脑、脑膜等处发生异位损害,同时亦可引起全身变态反应。

  成虫的致病作用

  蛔虫以小肠乳糜液为营养,同时分泌消化物于附着处的肠粘膜,引起局部粘膜上皮脱落或轻度变态反应。

  蛔虫病临床表现

  因虫体的寄生部位和发育阶段不同而异。

  蛔蚴移行症

  蛔蚴在寄主体内移行时引起发热、全身不适、荨麻疹等。抵达肺脏后引起咳嗽、哮喘、痰中带血丝等症状,重者可有胸痛、呼吸困难和紫绀。

  肺部X射线检查可见迁徙性浸润性阴影,临床上称为过敏性肺炎或勒夫勒氏综合征。末梢血液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约10%的患者痰中可查到蛔蚴。中国浙江等地曾多次报告蛔蚴引起的暴发性流行性哮喘,发病率高达20~50%。[3]

  肠蛔虫症

  常见症状有脐周陷痛、食欲不振、善饥、腹泻、便秘、荨麻疹等,儿童有流涎、磨牙、烦躁不安等,重者出现营养不良。

  一旦寄生环境发生变化如高热时,蛔虫可在肠腔内扭结成团,阻塞肠腔而形成蛔虫性肠梗阻,患者出现剧烈的阵发性腹部绞痛,以脐部为甚,伴有恶心、呕吐,并可吐出蛔虫,腹部可触及能移动的腊肠样肿物。

  有时蛔虫性肠梗阻可发展成绞窄性肠梗阻、肠扭转或套叠,必须及时手术治疗。蛔虫也可穿过肠壁,引起肠穿孔及腹膜炎,若不及时手术即可死亡。

  异位蛔虫症

  蛔虫有钻孔的习性,肠道寄生环境改变时可离开肠道进入其他带孔的脏器,引起异位蛔虫症,常见以下几种:

  (1)胆道蛔虫症,以儿童及青壮年为多,女性较常见。诱因有高热、腹泻、妊娠、分娩等。妊娠时胃酸减少,膨大的子宫迫使肠道移位,分娩时强烈的宫缩诱发肠蠕动增加,均可促使蛔虫向胆管逆行。此病发病骤然,右上腹偏中有剧烈阵发性绞痛,钻凿样感,患者辗转不安、恶心、呕吐,可吐出蛔虫。发作间期无疼痛或仅感轻微疼痛。若蛔虫钻入肝脏可引起蛔虫性肝脓肿,必须及早手术治疗。

  (2)胰管蛔虫症,多并发于胆道蛔虫症,临床征象似急性胰腺炎。

  (3)阑尾蛔虫症,多见于幼儿,因小儿阑尾根部的口径较宽,易为蛔虫钻入。其临床征象似急性阑尾炎,但腹痛性质为绞痛,并呕吐频繁,易发生穿孔,宜及早手术治疗。

  蛔虫病损害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蛔虫病

  (1)对组织的损伤和机械性刺激。感染初期,幼虫侵入小肠粘膜时可损坏上皮细胞,并引起肠粘膜及粘膜下层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的浸润。幼虫移行至肺时引起点状出血、渗出和嗜酸性粒细胞及组织细胞的浸润,甚至形成肉芽肿。成虫寄生在小肠,也可引起肠粘膜的损伤。蛔虫钻入胆管、阑尾时,除损伤局部粘膜外,还可引起继发细菌性感染。蛔虫在肠内扭结成团,可引起肠梗阻。

  (2)代谢产物的作用。成虫的代谢产物有毒性作用,浓度高时可引起肠管痉挛性收缩,致阵发性腹痛。

  (3)对寄主营养的影响。蛔虫的寄生可引起空肠粘膜的损伤,导致消化和吸收障碍,其程度与蛔虫感染轻重成正比。感染重的患儿常出现明显的营养不良,甚至发育迟缓。

  (4)引起寄主的变态反应。蛔虫,特别是幼虫在体内移行时,可引起寄主Ⅰ型变态反应,表现为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现象。

  对妊娠的影响

  (1)少量成虫寄生于小肠对妊娠影响不大。

  (2)大量成虫寄生于肠道,可致孕妇营养不良,影响胎儿生长发育。

  (3)短期内吞食大量感染性虫卵合并严重感染,可出现蛔虫性出血性肺炎、咯血及呼吸困难,可致胎儿宫内窒息和发育迟缓。

  (4)妊娠合并胆道蛔虫症、肠穿孔、腹膜炎、阑尾炎及肝脓肿等,均可导致流产、早产及死胎等。

  (5)妊娠合并蛔虫病并发严重感染,母胎死亡率增高。

  并发症

  胆道蛔虫症、蛔虫性肠硬阻、蛔虫性胰腺炎、阑尾肝蛔虫病、尿道和生殖器官蛔虫病以及蛔虫性肉芽肿等。

  蛔虫病实验室检测

  病原学检查

  粪便涂片法或盐水浮聚法可较容易查到虫卵。近年来常用改良加藤法。该法虫卵检出率较高B超和逆行胰胆管造影有助于异味蛔虫症的诊断。

  血常规

  幼虫移行时引起的异味蛔虫症及并发感染时血液白细胞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史,出现乏力咳嗽或哮喘样发作,肺部炎症进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厌食、腹痛、体重下 降等应注意患蛔虫病的可能性。

  粪便检查发现蛔虫卵,胃肠钡餐透视发现蛔虫阴影或有粪便排出或吐出蛔虫史者,均可明确蛔虫病的诊断。

  在出现绞痛胆管炎、胰腺炎时应豪华蛔虫异位症的可能性,并通过B超逆行胰胆管造影进行诊断。蛔虫性肠梗阻以儿童为多见,腹部的条索状肿块结合放射学检查有助于诊断。

  辅助检查

  由于蛔虫产卵量大采用直接涂片法,查一张涂片的检出率为80%左右,查三张涂片可达95%对直接涂片阴性者,也可采用沉淀集卵法或饱和盐水浮聚法,检出效果更好

  蛔虫病诊断

  1、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排蛔虫或呕吐蛔虫史、粪便查到蛔虫卵即可确诊。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有助于诊断。

  对粪便中查不到虫卵,而临床表现疑似蛔虫病者,可用驱虫治疗性诊断,根据患者排出虫体的形态进行鉴别。疑为肺蛔症或蛔虫幼虫引起的过敏性肺炎的患者,可检查痰中蛔蚴确诊。

  2、鉴别诊断

  (1)蛔虫性肠梗阻与肠套叠的鉴别。

  (2)肠蛔虫病与消化性溃疡的鉴别。

  蛔虫病治疗

  药物治疗

  (1)对病人和带虫者进行驱虫治疗,是控制传染源的重要措施。驱虫治疗既可降低感染率,减少传染源,又可改善儿童的健康状况。驱虫时间宜在感染高峰之后的秋、冬季节,学龄儿童可采用集体服药。由于存在再感染的可能,所以,最好每隔3~4个月驱虫一次。对有并发症的患者,应及时送医院诊治,不要自行用药,以免贻误病情。

  (2)常用的驱虫药物有丙硫咪唑、甲苯咪唑,左旋咪唑和构橼酸哌嗪(商品名为驱蛔灵)等,驱虫效果都较好,并且副作用少。

  (3)胆道蛔虫症的治疗原则为解痉止痛、早期驱虫和控制感染。早期驱虫可防止复发与并发症。蛔虫有厌酸习性,可选用食醋,一次2~4两,每日三次,以达到安虫日的,内科治疗无效,合并严重肝胆感染手术治疗。

  (4)蛔虫性肠梗阻治疗,大多数蛔虫性肠梗阻是不完全性的,应及早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解痉止痛、静脉补液,腹痛缓解后驱虫。当发展为完全性肠梗阻,并发肠发死、穿孔、腹膜炎时要及时手术治疗。

  治愈标准

  (1)经过治疗,经3~4个月后检查粪便无虫卵即为治愈。

  (2)由于存在再感染的可能,所以,最好每隔3~4个月驱虫一次。

  蛔虫病预防

  预防

  要预防蛔虫病主要抓住以下三个环节。

  (1)消灭传染源:人是蛔虫病的唯一传染源,驱虫治疗尤其是开展集体驱虫,既保护了健康又消除了传染源。

  (2)进行健康教育,增强自我保健意识:通过联系寄生虫生活史和危害性的宣传教育,使群众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勤剪指甲,勿随地大便,不饮生水,吃瓜果、萝卜、红薯、甘蔗等,要做到洗净、削皮吃。

  (3)改水改厕,保护水源,因地制宜,改善饮水卫生条件,保证生活用水的清洁卫生,是预防蛔虫感染的重要一环。

  建立无害化厕所,或高温堆肥,既可防病,又能保肥增效。菜农还应避免将地里的蔬菜连根带回家里整理,以免将植物根部的大量感染期蛔虫卵散布在居室的地面上。

  护理

  (1)饮食清淡,少食辛辣、炙煿及肥腻之品,免助热生湿。

  (2)服驱虫药宜空腹,服药后要注意休息和饮食,保持大便通畅,注意服药后反应及排便情况。

  (3)蛔厥时,口服食醋60~100ml,有安蛔止痛作用。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