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查疾病

胶质瘤

2015-10-11 20:33:47

  胶质瘤的诊断

  神经胶质瘤为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肿瘤,亦称胶质细胞瘤,是发生于神经外胚层的肿瘤。神经胶质瘤的生长特点为浸润性生长,与正常脑组织无明显界限,多数不限于一个脑叶,向脑组织外呈指状深入破坏脑组织。

  近年,随着影像学诊断技术的进步和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应用,神经胶质瘤在诊断和治疗上取得了显著进步。然而,对恶性胶质瘤的治疗似乎并没有突破性进展,患者大多在确诊后1 a内死亡。为了提高胶质瘤的治疗效果,人们从胶质瘤的分子发病机制到新的临床治疗手段做了大量的工作。本文就近年来神经胶质瘤在诊断和治疗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1 诊断

  1.1 影像学诊断

  目前影像学检查在胶质瘤诊断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头颅平片可显示颅内压增高征、肿瘤钙化及松果体钙化移位等。脑室造影可显示脑血管移位及肿瘤血管情况等。这些异常改变,在不同部位不同类型的肿瘤有所不同,可帮助定位,有时甚至可定性。CT与MR是诊断胶质瘤的主要手段,特别是CT扫描的诊断价值最大,静脉注射对比剂强化扫描,定位准确率几乎是100%,定性诊断正确率可达90%以上。它可显示肿瘤的部位、范围、形状、脑组织反应情况及脑室受压移位情况等。MR对脑瘤的诊断较CT更为准确,影像更为清楚,可发现CT所不能显示的微小肿瘤。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可得到与CT相似的图像,并能观察肿瘤的生长代谢情况,鉴别良性恶性肿瘤。目前,CT和MR已在我国基本普及,但一些中小医院MR设备以及相应的技术力量还显缺乏。

  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还利用脑磁图对神经胶质瘤继发癫痫病灶和癫痫灶周围脑功能区进行定位;利用磁共振波谱分析(MRS)将肿瘤与炎症、脱髓鞘病变等区分开,甚至还可以区别不同类型的胶质瘤,进行术前的组织学诊断;手术中皮质脑电图对切除肿瘤和癫痫灶及保护重要脑功能区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PET(正电子发射断层)可以粗略的推断肿瘤的级别,功能MRI除了推测肿瘤的良恶性程度外,还可协助外科医生制定手术计划,避开邻近肿瘤的功能区。

  1.2 病理学诊断

  胶质瘤的确诊需要组织学证据。以往国内对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分类及分级尚不统一,给临床和科研工作造成一定的障碍。2000年Kleihues等发表了对神经系统肿瘤新的分类法,新的分类法中省略了“中枢的”和“组织学的”这两个词,反映了新分类不仅包括中枢神经系统也包括周围神经系统,新分类的依据不仅是组织学的,还结合了肿瘤的生物学特征,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生存预后状况,综合性决定肿瘤恶性程度的分级。目前,该分类法已是国际的统一标准。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分子病理学使胶质瘤的诊断提高到了一个崭新水平,这不仅保证了诊断的精确性,而且可以估计预后。它正成为胶质瘤病理诊断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分子病理学和肿瘤遗传学方面的进展为神经胶质瘤的诊断提供了更详尽的信息,对患者预后评估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有助于临床对肿瘤的分级和对治疗方式的选择。

  但在我国特别是一些中小医院由于缺乏熟练的神经病理医师,手术后病理诊断不够精确,部分地区还没有采用WHO分类,使患者手术后的后续治疗缺乏可靠的组织学依据。这对于患者的综合治疗和疗效的提高是非常不利的,同时也使得临床疗效评估和比较出现困难。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