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查疾病

甲状腺癌

2015-10-11 20:33:53

  1、甲状腺癌临床表现

  甲状腺癌是最常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是来源于甲状腺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绝大部分甲状腺癌起源于滤泡上皮细胞,按病理类型可分为乳头状癌 (60%)、滤泡状腺癌(20%),但预后较好;滤泡状腺癌肿瘤生长较快,属中度恶性,易经血运转移;未分化癌预后很差,平均存活时间3~6个月。甲状腺癌中以乳头状癌在临床上较为多见。

  甲状腺癌是最常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除髓样癌外,绝大部分甲状腺癌起源于滤泡上皮细胞。

  1、疾病症状:通常分化型甲状腺癌以女性多见,女:男比例约为3:1,且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上升,常见年龄30-60 岁。症状:分化型甲状腺癌发展缓慢,病人可发现颈部有逐渐增大的无痛性肿块,被自己或体检无意中发现,或在B超等检查时发现。在病变晚期,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声音嘶哑、发音困难、吞咽困难和呼吸困难。体检癌肿多质硬,表面或可光滑,边界或可清楚。如果癌肿局限在甲状腺体内,则可随吞咽上下活动;若已侵犯气管或邻近组织,则较为固定。

  2、并发症:包括声音嘶哑、发音困难、吞咽困难、呼吸困难、咳嗽和咳血,全身骨骼疼痛等。

  由于甲状腺癌有多种不同的病理类型和生物学特性,其临床表现也因此各不相同。它可与多发性甲状腺结节同甲状腺癌时存在,多数无症状,偶发现颈前区有一结节或肿块,有的肿块已存在多年而在近期才迅速增大或发生转移。有的患者长期来无不适主拆,到后期出现颈淋巴结转移、病理性骨折、声音嘶哑、呼吸障碍、吞咽困难甚至 Horner综合征才引起注意。局部体征也不尽相同,有呈甲状腺不对称结节或肿块,肿块或在腺体内,随吞咽而上下活动。待周围组织或气管受侵时,肿块即固定。

  (一)乳头状癌

  是一种分化好的甲状腺癌,也是最常见的一种,约占总数的 3/4;病灶一般为单发,体积大小不等,最小的直径在0.5cm以下,称之微癌;直径在1cm以下的称之为隐癌,大的病灶直径可大于10cm。小的肿瘤常常是实质性病灶,而大的肿瘤往往伴有囊性变。囊变者可见囊壁有葡萄簇样结节突出囊腔,腔内存有陈旧性血水。该型癌肿一般无包膜,仅5%有不完整包膜。在显微镜下有些肿瘤细胞排列成乳头状,乳头大小不等,长短不一,常见三级以上分支,乳头中心为纤维血管囊,细胞大小均匀;核小、分裂少见。乳头状癌常伴有滤泡状癌的成份,但肿瘤的命名仍为乳头状癌,而不称为滤泡状癌或者混合型。如果乳头状癌中含有未分化癌的成份,而命名应为未分化癌,也意味着这一种未分化癌可能是乳头状癌的进一步恶化。有时肿块很小,颈部淋巴结转移常见被发现。本癌恶性度较低,10年存活率可达88%。乳头状癌在临床上常有甲状腺区孤立性结节,直径多在lcm以上。隐伏性癌多见于尸检,或在已发生颈区淋巴结转移时发现肿块。

  (二)滤泡状癌

  占甲状腺癌总数的10%~15%,肉眼检查时看到滤泡状癌是一种实质的具有包膜的肿瘤,包膜上常密布着丰富的血管网,较小的癌肿和甲状腺腺瘤很相似。切面呈红褐色,常可见到纤维化,钙化出血和坏死。组织学上,由不同分化程度的滤泡所构成。分化良好者,滤泡结构较典型,细胞异型性亦较小。这时与腺瘤不易区别,需依靠包膜或血管浸润来确定病理诊断。分化不良者滤泡结构较少,细胞异型较大,核分裂象亦多见,可呈条索状实性的巢状排列。有时癌细胞穿出包膜进入多处静脉中形成癌栓,常常成为远处转移的起点,所以滤泡状癌多见于血道转移,文献报道占19%~25%。滤泡状癌多见于40~60岁的中老年妇女,临床表现与乳头状癌相类似,但癌块一般较大,较少局部淋巴结转移,而较多远处转移。少数滤泡状癌浸润和破坏邻近组织,可以出现呼吸道阻塞等症状。

  (三)甲状腺髓样癌

  在 1951年由horn首先描述,1959年Hazard等进一步阐明了这种特殊类型的癌。并命名为髓样癌。占甲状腺癌总数的3%~10%,瘤体一般呈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楚,质硬或呈不规则形,伴周围甲状腺实质浸润,切面灰白色或淡红色,可伴有出血坏死及钙化,肿瘤直径平均约2~3cm。显微镜下癌细胞呈卵圆型,多边形或梭形,核分裂少至中等;细胞排列呈巢状束带状或腺腔状。间质中含有数量不等的淀粉样物,癌细胞多时,淀粉样物较少,反之淀粉样物就多;转移灶中也如此。甲状腺髓样癌是一种中度恶性的癌肿,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大多数是散发性,约10%为家族性。临床上除了和其他甲状腺癌一样有甲状腺肿块和颈淋巴结转移外,还有其特有的症状。约30%患者有慢性腹泻史并伴有面部潮红似类癌综合症,或cushing代谢综合症,与肿瘤细胞产物有关。

  家族性髓样癌的特征如下

  ①发病年龄较轻,诊断时平均年龄33岁,散发性髓样癌诊断时平均年龄超过55岁。

  ②均为双侧性癌腺叶和多中心病变,肿瘤分布和形态不对称,可能一侧有巨大肿物而对侧仅有组织学征象,但无一例外地均为双侧病变。散发性者多为单侧肿物。

  ③家族性髓样癌癌块较小,由于筛查,也有隐性发现。散发性者癌块直径多超过4cm。

  ④家族性者较少见淋巴转移,远处转移更少见,可能因发现较早之故。

  ⑤家族性髓样癌多位于滤泡旁细胞集中处,即腺叶上中三分之一交界处。

  ⑥家族性髓样癌常伴有嗜铬细胞瘤或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四)甲状腺未分化癌

  系高度恶性肿瘤,较少见,约占全部甲状腺癌的5%~10%,好发于老年人。未分化癌生长迅速,往往早期侵犯周围组织。肉眼观癌肿无包膜,切面呈肉色,苍白,并有出血、坏死,组织学检查未分化癌可分为棱型细胞型及小细胞型两种。主要表现为颈前区肿块,质硬、固定、边界不清。常伴有吞咽困难,呼吸不杨,声音嘶哑和颈区疼痛等症状。两颈常伴有肿大淋巴结,血道转移亦较常见。

  2、甲状腺癌分类

  甲状腺癌一般分为分化型甲状腺癌包括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和甲状腺滤泡状癌,低分化型甲状腺癌如髓样癌和未分化型甲状腺癌,还有一些少见的恶性肿瘤,如甲状腺淋巴瘤,甲状腺转移癌及甲状腺鳞癌等。其中,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比例约为90%,甲状腺滤泡状癌的比例约为5%,甲状腺髓样癌的比例约为4%,其余为甲状腺未分化癌等其他恶性肿瘤。下面逐一加以介绍。

  3、甲状腺癌疾病分类

  甲状腺癌一般分为分化型甲状腺癌包括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和甲状腺滤泡状癌,低分化型甲状腺癌如髓样癌和未分化型甲状腺癌,还有一些少见的恶性肿瘤,如甲状腺淋巴瘤,甲状腺转移癌及甲状腺鳞癌等。其中,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比例约为90%,甲状腺滤泡状癌的比例约为5%,甲状腺髓样癌的比例约为4%,其余为甲状腺未分化癌等其他恶性肿瘤。下面逐一加以介绍。

  4、甲状腺癌疾病预防

  幼年时应避免颈部多次的放射线接触;同时,目前发现碘、特别是高碘饮食和甲状腺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因此,建议饮食方面碘要适量,既不要缺碘饮食也不要高碘饮食。也就是,如果平时食用有碘盐,建议适量进食海鲜,但尽量少吃海带、虾皮、紫菜和淡菜等含碘量高的食物。如果食用无碘盐,要每周进食适量海鲜以补充碘。

  5、甲状腺癌术后饮食

  【宜】

  (1)宜多吃具有抗甲状腺癌作用的食物:茯苓、山药、香菇、猴头菇、无花果、慈姑、萝卜、菱、杏、魔芋、海参、海带及牛、羊、鹿等动物的靥肉。

  (2)宜多吃具有增强免疫力作用的食物:甜杏仁、柿饼、芦笋、薏米、甲鱼、乌龟、核桃、香菇、蘑菇。

  (3)宜吃具有健脾利水作用的食物,如核桃、黑大豆、山药、韭菜、荔枝、桑椹、青鱼、虾、淡菜、猪羊肾、雀肉、鹌鹑蛋、石榴、梅子、薏米、扁豆、山药、魔芋。

  【忌】

  (1)忌烟、酒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2)忌肥腻、粘滞食物。

  (3)忌坚硬不易消化食物。

  (4)忌油炸、烧烤等热性食物。

  6、甲状腺癌病理原因

  诊断甲状腺结节的关键是鉴别结节的性质,诊断甲状腺癌前,应与非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慢性桥本病,甲状腺腺瘤,甲状腺囊腺瘤,甲状腺转移癌以及其他恶性淋巴瘤等进行鉴别。

  1、结节性甲状腺肿一般有缺碘的基础,中年妇女多见,病史较长,病变常累及双侧甲状腺,呈多发结节,结节大小不一,平滑,质软,结节一般无压迫症状,部分结节发生囊性变。部分患者可合并甲亢。服用甲状腺制剂后,腺体可对称性缩小。发生癌变时,甲状腺肿块迅速增大并使周围组织浸润,肿块坚实,活动性差。如压迫喉反神经可出现声嘶。还可出现甲状腺上下淋巴结肿大,继而颈深淋巴结,锁骨上淋巴结转移。

  2、各种类型的甲状腺炎都可能误诊为甲状腺癌。因为两者在临床表现、肉眼检查很相似,如甲状腺不对称性增大,结节状、韧实,与周围组织粘连和固定,但光镜下的表现不同。

  (1)亚急性甲状腺炎: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甲状腺滤泡的破坏,释放出胶体、引起甲状腺组织内的异物样反应。部分患者发病较急,有体温升高,甲状腺肿大、疼痛并放射至耳枕部。多数患者病情较轻,一侧甲状腺变硬,伴有轻压痛,数周后可累及另一侧甲状腺;有的病例可在数月内反复缓解、发作。基础代谢率升高,血清T3、T4可略升高,但甲状腺131I吸收率显著降低,这种分离现象有诊断价值。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甲状腺素补充治疗效果较好。大多数病例可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诊断。

  (2)慢性淋巴性甲状腺炎:多发生在40岁以上妇女,双侧甲状腺慢性、进行性肿大,橡皮样硬度,表面有结节,一般与周围组织不粘连或固定,颈淋巴结无肿大。临床上难与甲状腺癌鉴别,而且部分与甲状腺癌并存。部分患者有甲减的表现,如黏液性水肿。甲状腺扫描可见 131I分布稀疏,甲状腺抗体明显升高。

  (3)硬化性甲状腺炎(Riedel病):又称纤维性甲状腺炎,为全身慢性纤维增殖性疾病局部表现。常发生于50岁左右的妇女。病史长,平均2~3年,基础代谢正常或稍高。甲状腺普遍性增大,质硬如木样,但保持甲状腺原来的外形。本病有进行性发展的倾向,常与周围组织固定并出现压迫症状,表现为呼吸紧迫、困难和声嘶等,难与甲状腺癌鉴别。

  3、多发性内分泌腺瘤

  (1)MEN2A型:为单侧或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并有甲状旁腺亢进症,患者多有家族史。如血清降钙素水平升高,在C细胞增殖阶段就可以认为髓样癌存在。位于肾上腺髓质的病变先是增生,然后才发生嗜铬细胞瘤。嗜铬细胞瘤常在双侧发生(>50%),且分泌儿茶酚胺。增生阶段较少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儿茶酚胺异常增高时,可出现心悸、多汗、阵发性高血压、头痛等症状。MEN2A伴有皮肤苔藓淀粉样变,可出现于甲状腺髓样癌之前,作局部病变的病理检查,可见表皮与真皮间有淀粉样物沉积,产生原因未明。如患者背部发生皮肤的苔藓样病变、痒感,可能预示髓样癌。

  (2)MEN2B型:为甲状腺髓样癌、嗜铬细胞瘤及多发性神经节瘤综合征,包括舌背或眼结膜下黏膜神经瘤、唇变厚,Marfanoid体型(体型瘦长、皮下脂肪少,肌肉发育差、股骨骺发育迟缓、上下肢比例失调及漏斗胸等)及胃肠道多发神经节瘤。家族性患者的儿童期,可出现肠梗阻或腹泻。 MEN2B型较MEN2A进展快,较早出现转移。在甲状腺癌手术时,病变可能已扩展到颈部以外。半数MEN2B患者有嗜铬细胞瘤,但仅少数为恶性。 MEN2B患者可有一些内分泌功能紊乱的症状,如腹泻、库欣综合征。合并嗜铬细胞瘤者,往往为双侧性,且常因嗜铬细胞突然死亡。故MEN综合征,应先处理嗜铬细胞瘤,术后再择期切除甲状腺髓样癌。合并肾上腺皮质醇增多症时,应先处理甲状腺髓样癌。若能彻底切除甲状腺髓样癌,皮质醇增多症多可缓解。家族性 MEN2B恶性度较高,预后差,MEN2A型较好,散发型居中。

  7、甲状腺癌概述

  甲状腺癌大约占所有癌症的1%,在地方性结节性甲状腺肿流行区,甲状腺癌特别是低分化甲状腺癌的发病率也很高。年龄调查发病率,男性中每年低于3/10 万,而女性确要高2~3倍,各种类型的甲状腺癌年龄分布亦异,乳头状腺癌分布最广,可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至百岁老人,滤泡状癌多见于20~100岁,髓 样癌多见于40~80岁,未分化癌多见于40~90岁。

  8、甲状腺癌治疗

  手术是除未分化癌以外各型甲状腺癌的基本治疗方法,并辅助应用核素、甲状腺激素及放射外照射等治疗。

  1.手术治疗

  甲状腺癌的手术治疗包括甲状腺本身的手术,以及颈淋巴结清扫。甲状腺的切除范围目前仍有分歧,范围最小的为腺叶加峡部切除,最大至甲状腺全切除。

  2.内分泌治疗

  甲状腺癌作次全或全切除者应终身服用甲状腺素片,以预防甲状腺功能减退及抑制TSH。乳头状腺癌和滤泡状腺癌均有TSH受体,TSH通过其受体能影响甲状腺癌的生长。

  3.放射性核素治疗

  对乳头状腺癌、滤泡状腺癌,术后应用131碘放射治疗,适合于45岁以上病人、多发性癌灶、局部侵袭性肿瘤及存在远处转移者。

  4.放射外照射治疗

  主要用于未分化型甲状腺癌。

  9、甲状腺癌发病机制

  根据目前的研究,某些基因,如trk、met、ret/PTC基因,ras基因,myc基因,TSH受体及gsp基因,RB基因,p53 基因,p16基因,nm23基因,Fas/FasL基因,bcl-2基因,血管生成因子,MMPs和FAK,钠/碘同向转运体,Pax8-PPARr1和端粒酶与甲状腺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10、甲状腺癌形成的原因

  甲状腺癌的病因目前尚难肯定,但从流行病学调查、肿瘤实验性研究和临床观察,甲状腺癌的发生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一)放射性损伤:用X线照射实验鼠的甲状腺,能促使动物发生甲状腺癌。实验证明131Ⅰ能使甲状腺细胞的代谢发生变化,细胞核变形,甲状腺素的合成大为减少。可见放射线一方面引起甲状腺细胞的异常分裂,导致癌变;另一方面使甲状腺破坏而不能产生内分泌素,由此引起的促甲状腺激素(TSH)大量分泌也能促发甲状腺细胞癌变。

  在临床上,很多事实说明甲状腺的发生与放射线的作用有关。特别令人注意的是,在婴幼期曾因胸腺肿大或淋巴腺样增殖而接受上纵隔或颈部放射治疗的儿童尤易发生甲状腺癌,这是因为儿童和少年的细胞增殖旺盛,放射线是一种附加刺激,易促发其肿瘤的形成。成人接受颈部放射治疗后发生甲状腺癌的机会则不多见。

  (二)碘和TSH:摄碘过量或缺碘均可使甲状腺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如瑞士地方性甲状腺肿流行区的甲状腺癌发病率为2‰较柏林等非流行高出20倍。相反,高碘饮食也易诱发甲状腺癌,冰岛和日本是摄碘量最高的国家,其甲状腺癌的发现率较其他国家高。这可能与TSH刺激甲状腺增生的因素有关。实验证明,长期的TSH刺激能促使甲状腺增生,形成结节和癌变。

  (三)其他甲状腺病变:临床上有甲状腺腺癌、慢性甲状腺炎、结节性甲状腺肿或某些毒性甲状腺肿发生癌变的报道,但这些甲状腺病变与甲状腺癌的关系尚难肯定。以甲状腺腺瘤为例,甲状腺腺瘤绝大多数为滤泡型,仅2~5%为乳头状瘤;如甲状腺癌由腺瘤转变而成,则绝大多数应为滤泡型,而实际上甲状腺癌半数以上为服头状癌,推测甲状腺腺瘤癌变的发生率也是很小的。

  (四)遗传因素:约5~10%甲状腺髓样癌有明显的家族史,而且往往合并有嗜铬细胞瘤等闰,推测这类癌的发生可能与染色体遗传因素有关。

  11、甲状腺癌什么是甲状腺

  甲状腺是人体内分泌腺中最大的腺体,位于颈部前下方,由左右两个侧叶和连接两叶下部的峡部组成。颈部前甲状腺方最突出的部位是甲状软骨,它的下方与环状软骨相连。峡部位于球状软骨下方,它的下缘相当于第4气管环水平。甲状腺两叶紧贴气管两旁,从峡部向上到环状软骨、甲状软骨区域,向下达锁骨水平。左右两叶后部位于胸锁乳突肌下方。

  甲状腺的形态和大小有较大的差异,一般呈“H”状或蝴蝶形,其上端起自甲状软骨的中点,下端到第6气管软骨环,有时达胸骨上窝或胸骨后。左右侧高约5cm,宽约2.5cm,厚约2cm。峡部的高宽各约2 cm。甲状腺的重量与年龄、性别、体重、生活地区是否缺碘等因素有关,因而国内外文献报道的正常值大小不一。成人的甲状腺重约25~30g。

  12、甲状腺癌常见酸性与碱性食物

  1.强酸性食品:蛋黄、奶酪、白糖做的西点或柿子、乌鱼子、柴鱼等。

  2.中酸性食品:火腿、培根、鸡肉、鲔鱼、猪肉、鳗鱼、牛肉、面包、小麦、奶油、马肉等。

  3.弱酸性食品:白米、落花生、啤酒、酒、油炸豆腐、海苔、文蛤、章鱼,泥鳅。

  4.弱碱性食品:红豆、萝卜、苹果、甘蓝菜、 洋葱、豆腐等。

  5.中碱性食品:萝卜干、大豆、红萝卜、蕃茄、 香蕉、橘子、番瓜、草莓、蛋白、梅干、柠檬、菠菜等。

  6.强碱性食品:恰玛古、葡萄、茶叶、海带芽、海带,柠檬等。

  13、甲状腺癌诊断要点

  病史及临床症状是诊断甲状腺癌的主要依据。

  ①甲状腺区有局限性肿块,且讯速生长,或正常甲状腺突然讯速长出肿块时应考虑患甲状腺癌的可能性。

  ②甲状腺肿大伴声音嘶哑,多为甲状腺癌累及喉返神经的特征。

  ③甲状腺癌一般均可经仔细的触诊检查而确定诊断。癌体积大,质地坚硬,肿瘤可伸延到甲状腺之外,固定而不易移动,还要注意颈淋巴结肿大与否、看有无淋巴结转移。

  ④B超检查,放射性同为素检查,正常甲状腺最高吸碘约在30%,甲状腺癌最高吸碘约在10%以下,甲状腺癌一般在病变部位出现吸碘131缺损区(冷结节)。

  ⑤甲状腺癌应与甲状腺炎、淋巴结结核、淋巴网状细胞肉瘤。白血病、颈部淋巴结肿大、其它如腮裂肿、颈动脉体瘤相区别。

  14、甲状腺癌分化型

  临床表现

  甲状腺癌

  1、疾病症状:通常分化型甲状腺癌以女性多见,女:男比例约为3:1,且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上升,常见年龄30-60岁。症状:分化型甲状腺癌发展缓慢,病人可发现颈部有逐渐增大的无痛性肿块,被自己或体检无意中发现,或在B超等检查时发现。在病变晚期,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声音嘶哑、发音困难、吞咽困难和呼吸困难。体检癌肿多质硬,表面或可光滑,边界或可清楚。如果癌肿局限在甲状腺体内,则可随吞咽上下活动;若已侵犯气管或邻近组织,则较为固定。

  2、并发症:包括声音嘶哑、发音困难、吞咽困难、呼吸困难、咳嗽和咳血,全身骨骼疼痛等。

  诊断鉴别

  1、辅助检查:分化型甲状腺癌病人甲状腺功能检查多正常,但如果是由其他疾病如甲亢或桥本氏甲状腺炎转变而来,则有相应的甲状腺功能异常。

  B超对分化型甲状腺癌的诊断非常有帮助。分化型甲状腺癌在B超中大多数为实质性肿块,但部分也可为以实质成分为主的混合性肿块。甲状腺乳头状癌在B超中多呈低或极低回声,实质内多出现微小钙化或砂砾样钙化,其后方不伴声影;肿块的形态可异常呈垂直位或竖立状,肿块周边血供多丰富。甲状腺滤泡状癌在B超中多为非常均质的高回声肿块,血供丰富。而肿块的大小,边界是否清楚,形态是否规则、肿块周边是否有声晕并不是判断肿块是否是恶性的重要指标。

  目前,比较主张对B超怀疑恶性的肿块在B超定位下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NA)。此方法可进一步明确肿块的性质。但由于这一检查最好要在B超定位下进行,且对细胞学诊断的医师有较高要求,因此暂时无法在国内普及。一般分化型甲状腺癌在同位素扫描中多呈冷/结节。但现在同位素检查对判断甲状腺肿块的性质意义不大。

  如果怀疑分化型甲状腺癌有淋巴结转移或已侵犯周围器官和组织,如气管、食管和神经血管等,则最好行增加CT或磁共振检查来了解淋巴结转移的范围和肿块与气管、食管或神经、血管侵犯的程度,以利手术方案的制定和判断是否能手术切除。

  2、鉴别诊断:分化型甲状腺癌病人应该和结节性甲状腺肿、亚急性甲状腺炎和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和硬化性甲状腺炎进行鉴别诊断。

  疾病治疗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是最为典型的亲淋巴型肿瘤,无论单侧或双侧癌会首先并主要转移至颈部淋巴结。据文献报道有20%~90%的乳头状(微小)癌病人在诊 断的同时即发现存在区域淋巴结转移,仅在后期才出现远处血行转移。而甲状腺滤泡状癌则主要通过血行远处转移至肺、骨、脑和肝等器官,但其颈淋巴结转移规律 与乳头状癌相似。

  颈部淋巴结可分为I-VII区。I区:包括颏下和下颌下区的淋巴结;II区:颈内静脉上组淋巴结;III区:颈内静脉中 组淋巴结;IV区:颈内静脉下组淋巴结;V区:含锁骨上淋巴结以及颈后区所包括的淋巴结;VI区:包括气管食管沟、气管前和喉前淋巴结;VII区:为位于 胸骨上切迹下方的上纵隔淋巴结。一般II-VI区淋巴结和甲状腺癌转移有关。通常II-V区淋巴结统称为颈侧区淋巴结,VI区淋巴结又称为中央区淋巴结。

  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淋巴结转移有一定规律,中央区多为淋巴结转移的第一站。一般分化型甲状腺癌先转移至同侧的中央区淋巴结,但个别也可转移至对侧的中央区淋巴结;随后转移至同侧颈侧区淋巴结;但也有个别癌肿如位于甲状腺上极的肿瘤会出现跳跃式转移,即首先转移至同侧颈侧区的淋巴结。这里有必要强调一下位于甲状腺峡部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根据我们的临床经验,它会首先转移至双侧的中央区淋巴结。

  B超对发现颈部淋巴结是否有转移非常方便也比较敏感。由于中央区淋巴结多位于甲状腺后方且直径很小,一般颈部B超难于发现;但如果B超发现中央区有肿大的淋 巴结,排除桥本氏甲状腺炎所致外就要考虑转移可能。而颈侧区淋巴结相对比较表浅,B超检出率较高。如果B超发现颈部淋巴结淋巴门结构消失,且出现钙化或液 化,同时淋巴结血供丰富,就要高度怀疑有转移。

  由于分化型甲状腺癌预后良好,彻底的手术切除能达到根治的效果。即使分化型甲状腺癌出现身体其他部位的转移,也可通过甲状腺切除后行碘131治疗达到缓解疾病的效果,因此,手术是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最重要的手段。

  由于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有50%以上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因此,最新一期我国分化型甲状腺癌治疗的指南中建议:不管术前是否发现中央区淋巴结有问题, 都建议对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行中央区的淋巴结清扫;同时,由于颈侧区淋巴结的转移率也达 30%,因此,指南建议对于术中冰冻发现有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者,可考虑做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且最好能做保留颈丛的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对于甲状腺的 切除范围,指南对有放射线接触史或身体其他部位有转移或双侧癌或甲状腺癌侵犯至包膜外或肿瘤直径大于4cm或乳头状癌中的高细胞型、柱状细胞性、弥漫硬化 型、岛状细胞性等不良病理亚型或双侧颈部淋巴结有转移者建议施行双侧甲状腺全切除术,对于没有放射线接触史或没有身体其他部位转移或没有侵犯甲状腺包膜或 肿瘤直径小于1cm或没有不良病理亚型者可以施行患癌侧甲状腺腺叶切除+峡部切除。对于甲状腺滤泡状癌,指南建议如果术后证实是广泛侵润型伴全身转移的,施行双侧甲状腺全切除术;对于微小侵润型的,建议施行患癌侧腺叶切除+峡部切除。

  在国外,特别是欧美和日本等国家,对于分化型甲状腺癌都 比较倾向于做双侧甲状腺全切除术。这一术式的优点是可以避免术后残留甲状腺复发而施行第二次手术,避免了施行第二次手术的风险;而且,术后可以进一步进行 碘131治疗,有利于彻底治疗。同时,甲状腺全切除后,可以通过测定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的水平而及早知晓有无复发。当然,施行甲状腺全切除术会增加喉返神经和甲状旁腺损伤的风险,会给病人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一定影响。

  专家观点:为何国内和国外在分化型甲状腺癌的甲状腺切除范围存在一定分歧,根本原因在于国内和国外医疗体制不同。国外对于甲状腺手术引起的喉返神经和甲状旁腺损伤不认定为医疗事故,而国内则不同。因此,国外医生可以相对大胆的为病人施行更彻底的手术,使病人获得更长期的生存,而国内医生相对更小心谨慎,不愿冒太大风险。

  个人认为,对于甲状腺 乳头状(微小)癌如果双侧甲状腺中只有一侧甲状腺有结节者且这个结节手术中证实为乳头状(微小)癌,可以行该侧甲状腺叶+峡部切除+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如果是双侧甲状腺均出现结节且术中证实一侧甲状腺是乳头状(微小)癌,由于一侧是癌另一侧甲状腺结节有20%~40%的可能会发展成为恶性结节,因此,可以行双侧甲状腺的全切+患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如果双侧甲状腺均出现结节且术中病理为双侧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者,可以行双侧甲状腺全切+双侧中央组淋 巴结清扫。对于非微小侵润型甲状腺滤泡状癌,可以行双侧甲状腺全切+患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这里提一下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是指保留 颈部重要组织如颈内静脉、胸锁乳突肌、副神经的颈淋巴结清扫术。目前又提倡保留颈丛的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这样可保留颈部皮肤的感觉功能,特别对于生活在 寒冷地区的病人,可以预防术后冻伤的发生。由于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多采用颈部“L”形切口,对病人特别是年轻女性的美观影响较大,因此,一些病人对施行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有顾虑。现在,我们可以施行颈部低领大弧形切口下的保留颈丛的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在保证根治的前提下,最大限度保留了颈部功能和外观,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符合现代肿瘤治疗理念。

  行甲状腺全切除术的分化型甲状腺癌病人,特别是有淋巴结转移者,建议术后行碘131治疗以巩固疗效,预防复发。但对于甲状腺残留较多者,由于碘131无法直接杀灭转移灶,同时碘治疗过程中要停用甲状腺素制剂,增加了肿瘤复发和去分化的危险。

  甲状腺癌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的病人除了碘治疗外,都建议行甲状腺素制剂(目前国内常用优甲乐)行抑制治疗以预防复发。根据最新的指南,将分化型甲状腺癌病人分为高危和低位两组。

  高危组包括

  1. 年龄<15岁或>45岁.2.男性,3.结节直径>4cm,4.甲状腺外侵犯,5.有放射性暴露史,6.有甲状腺癌相关疾病,7.切缘阳性,8.有远处转移,9.颈部淋巴结广泛转移淋巴结包膜侵犯。

  低危组包括

  1.15岁<年龄<45岁,2.结节直径<4cm,3. 无放射性暴露史,4.无甲状腺癌相关疾病,5.切缘阴性,6. 无远处转移,7.无颈部淋巴结转移,8.无其他侵润性变异。对于高危人群,指南建议服用甲状腺素制剂使TSH<0.1mU/L;对于低危组,0.1< mU/L TSH<0.5 mU/L;多年低危组,0.3 mU/L。

  疾病预后

  分化型甲状腺癌总体10年存活率可达85%。根据前述的高、低危分期,其20年生存率:低危约为90%,高危约为61%。即使有身体其他部位的转移,分化型甲状腺癌的10年生存率也可达25%~40%。

  饮食及注意事项: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应当忌碘饮食,即包括食用无碘盐和忌食海鲜。此外,甲状腺癌术后的病人应当避免疲劳和重体力工作,可以适当进行中药调理。

  疾病预防

  幼年时应避免颈部多次的放射线接触;同时,目前发现碘、特别是高碘饮食和甲状腺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因此,建议饮食方面碘要适量,既不要缺碘饮食也不要高碘饮食。也就是,如果平时食用有碘盐,建议适量进食海鲜,但尽量少吃海带、虾皮、紫菜和淡菜等含碘量高的食物。如果食用无碘盐,要每周进食适量海鲜以补充碘。

  15、甲状腺癌甲状腺髓样癌

  疾病介绍

  甲状腺髓样癌是发生于甲状腺旁细胞(C细胞)的恶性肿瘤。约占甲状腺癌的4%,其中75%为散发病例,25%为家族遗传性疾病。

  发病机制

  对于年轻的、双侧病灶的、有家族史的、合并其他内分泌疾病或先天性疾病的髓样癌病人应警惕遗传性髓样癌可能,主要是MEN-2。最常见的是MEN-2a,占60%,大多数由RET基因11外显子634密码子突变所致,95%以上病人发生髓样癌,50%发生嗜铬细胞瘤,20%~30%合并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并可出现新生儿巨结肠或皮肤苔藓淀粉变。其次为FMTC,占35%,超过75%的病人为RET基因10和11外显子的618、634和 620密码子突变,除甲状腺受累外一般无其他肿瘤发生。少数为MEN-2b,但肿瘤侵袭性强,94%的病人为RET基因16外显子918编码子突变。所有MEN-2b病人均可发生髓样癌,且肿瘤恶性程度高。50%病人合并嗜铬细胞瘤;另外,病人有特异性外貌,包括唇、舌和胃肠黏膜神经瘤和马凡样体形。

  临床表现

  散发型髓样癌病人多在50~70岁之间发病,常因扪及颈前区肿块或发现颈部肿大的淋巴结而就诊。如果肿瘤巨大,可产生呼吸不畅、吞咽困难等压迫症状;如果肿瘤侵犯喉返神经,可出现声音嘶哑。目前,大多数病人在没有任何自觉症状前,就通过甲状腺B超检查及甲状腺功能测定发现。

  髓样癌病人可出现面色潮红、心悸、腹泻、消瘦等类癌综合征的症状,但在肝功能正常的情况下多不明显,而在肝内广泛转移的病人中易见。

  诊断鉴别

  髓样癌可分泌多种激素,包括降钙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EA、嗜铬素A、血清素、5-羟色胺、ACTH、前列腺素、生长抑素和血管活性肠肽等。发生髓样癌时,这些激素可能升高,特别是降钙素明显增高,成为髓样癌特异性肿瘤指标,可帮助临床早期诊断,并利于术后随访。如降钙素超过100ng/L,多可诊断髓样癌。

  B超对诊断髓样癌和术后随访是必须的。B超不仅可观察甲状腺肿瘤的大小、位置和数目,还可发现周边淋巴结的情况。髓样癌B超提示肿块多位于甲状腺上半部,可单发或多发,呈低回声,肿块的中心位置多有钙化,且结节无声晕,血供多丰富。一旦诊断髓样癌,应对病人行胸腹部的CT扫描,因有10%~15%的病人初诊时已有远处转移,好发部位包括纵隔、肝、肺和骨。

  疾病治疗

  甲状腺髓样癌可早期发生淋巴转移,而且可以通过血行发生远处转移,因此预后较分化型甲状腺癌差。由于髓样癌对甲状腺素制剂抑制和碘131治疗都无效果,因此,手术是治疗髓样癌首选且唯一可能治愈病人的方法。美国甲状腺协会推荐髓样癌的基本术式为全甲状腺切除及双侧中央组淋巴结清扫。对于临床诊断的髓样癌,如肿瘤为 单发且微灶,降钙素水平<400ng>1cm,或B超检查怀疑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则应行患侧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对降钙素水平>400ng/L,进一步检查明确无远处转移者,也应加做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对双侧肿瘤或肿瘤侧颈侧区淋巴结广泛转移的病人,还应考虑做双侧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

  疾病预后

  不同髓样癌病例的恶性程度差异大,有些可多年稳定,甚至呈隐匿状态,有些侵袭性强,病死率高。总体而言,甲状腺髓样癌相关的10年存活率为75%。主要的预后因素包括诊断时年龄、原发病灶大小、有无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根据TMN分期,I、II、III、IV期的存活率分别为100%、93%、71% 和21%。

  疾病预防

  对已确定为MEN-2a家族的新生后代,应在3~6个月时抽血行基因测序,并测降钙素水平。如果无基因突变,则无须做相应随访;如发现基因突变,应每年测降钙素水平直至5岁。如果在此期间发现降钙素水平增高,及时手术;如降钙素水平一直稳定于正常水平,建议在5岁时行预防性全甲状腺切除术。对MEN- 2b家族的新生后代,基因测序及降钙素测定始于1~3个月,每年筛查一次髓样癌至3~5岁时手术。对FMTC家族的新生后代,自6个月时行基因测序,如有突变,则在5、7和9岁时监测降钙素水平,并在10岁时行预防性全甲状腺切除术。

  16、甲状腺癌甲状腺未分化癌

  疾病介绍

  甲状腺未分化癌是少见的高度恶性肿瘤,发病率不超过甲状腺癌的5%,但病死率占甲状腺癌的50%,多见于老年病人,一般年龄超过65岁。

  临床表现

  绝大多数病人表现为突然发生的颈部肿块,肿块坚硬,表面凹凸不平、边界不清、活动度差且迅速增大。可伴有声嘶、呼吸和吞咽困难,局部可有淋巴结肿大。

  辅助检查

  B超上表现为边界不清的不均匀团块,常累及整个腺叶或腺体。多数情况下可出现坏死区。

  疾病治疗

  由于甲状腺未分化癌恶性程度高,病情发展非常迅速,易侵犯周围的器官组织如气管、食管、颈部的神经和血管,因此,往往就诊时已是晚期,无法手术切除,只能行外放射治疗和化疗,仅在气管受压或阻塞时才行甲状腺峡部切除或气管切开。近年来,有人主张对早期甲状腺未分化癌,如原发灶小,可施行腺叶切除或全甲状腺切除,术后辅以外放射和化疗,也可以取得很好的疗效。

  疾病预后

  甲状腺未分化癌的病死率约50%,仅极少数病人能长期生存,很多病人在短时间内死亡。一般从诊断到死亡中位生存期仅4~8个月。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