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
2015-10-11 20:33:21
临床表现
起病缓慢,部分患者可长期无症状,但血清蛋白电泳发现有单克隆经过免疫球蛋白(IG)峰,或尿中轻链阳性,称之为“骨髓瘤前期”。
骨髓瘤细胞对各组织浸润
①对骨骼的浸润
最常侵犯的骨骼是颅骨,肋骨,胸骨,脊椎和四肢长骨的近侧端,由于瘤细胞在骨髓腔内无限增殖,导致弥漫性骨质疏松或限性骨质破坏,骨痛是最常见的早期症状,以腰部最为多见,其次为胸骨,肋骨与四肢骨,初起时疼痛可为间发性或游走性,后渐加重而呈持续性,局部有压痛,隆起或波动感;可伴发病理性骨折,经常不在负重部位,常有几处骨折同时发生, X射线检查可问题发现典型的多发性溶骨性病变,弥漫性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等,有助诊断。
②对骨髓的浸润
瘤细胞在骨髓内大量增殖,引起骨髓象的明显改变,增生减低,活跃或明显活跃,特点是骨髓瘤细胞占10~90%,细胞体积大小不等,直径15~30μm,卵圆形或圆形,胞浆丰富,呈深蓝或亮蓝色,可有空泡,核旁透明区不明显,核圆形或椭圆形,偏于细胞一侧,染色质呈粗网状,含1~2个核仁,大而明显,有时一细胞内可见2~3个细胞核.成熟红细胞常呈钱串状排列,在周围血象中,表现为进行性正常细胞,正常色素型贫血,在涂片中,红细胞呈钱串状,白细胞与血小板计数可正常或偏低,晚期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
③对其他器官的浸润
由于脊椎的骨折或骨髓瘤本身对脊神经根的压迫或对脑和脊髓的浸润,可引起神经痛,感觉异常,甚至瘫痪,由于瘤细胞在全身的浸润,使肝,脾,淋巴结肿大,以肝大为多见,亦可侵及其他脏器,引起相应的临床小组表现,因骨破坏和骨质吸收,大量钙入血,加之M蛋白与钙结合使结合钙增加,可致高钙血症和尿钙增多。
与M蛋白有关的临床表现 有以下各种表现
①尿蛋白
约40~70%骨髓瘤患者,尿中出现Ig的轻链,称之为本斯琼斯氏蛋白,系由于瘤细胞合成的Ig分子中轻链多于重链,轻链分子小,可自肾小球滤过而出现在尿中,轻链量少时不易检出,以浓缩尿作电泳则阳性率高。
②血沉增速
第1小时增快至100mm以上。
③出血倾向
血小板减少以及M蛋白引起的血流滞缓,血管壁损害,血小板与凝血因子功能的障碍,患者常有出血倾向,表治疗现为粘膜渗血,皮肤紫癜,晚期可有内脏或颅内出血,造成严重后果。
④肾功能衰竭
由于轻链在肾小管的沉积,高钙血症与高尿酸血症使肾小管重吸收的功能遭受损害,瘤细胞对肾的浸润等原因,国内慢性肾功能不全是本病显著的特征之一成为,病程晚期,尿毒症可成为多种致死的原因。
骨痛
骨痛是本病的主要症状之一,疼痛程度轻重不一,早期常是轻度的,暂时的,随着病程进展可以变为持续而严重,疼痛剧烈或突然加剧,常提示发生了病理性骨折,据北京协和医院125例MM首发症状分析,80例(64.0%)以骨痛为主诉,骨痛部位以腰骶部最常见(28.0%),其次为胸肋骨(27.0%),四肢长骨较少(9.0%),少数患者有肩关节或四肢关节痛,绝大多数(90%~93%)患者在全病程中都会有不同程度的骨痛症状,但确有少数患者始终无骨痛。
除骨痛,病理骨折外,还可出现骨骼肿物,瘤细胞自骨髓向外浸润,侵及骨皮质,骨膜及邻近组织,形成肿块,在多发性骨髓瘤,这种骨骼肿块常为多发性,常见部位是胸肋骨,锁骨,头颅骨,鼻骨,下颌骨及其他部位,与孤立性浆细胞瘤不同的是,其病变不仅是多发的,而且骨髓早已受侵犯,并有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的分泌。
贫血及出血倾向
贫血是本病另一常见临床表现,据北京协和医院125例分析,绝大多数(90%)患者都在病程中出现程度不一的贫血,其中部分(10.4%)患者是以贫血症状为主诉而就诊,贫血程度不一,一般病程早期较轻,晚期较重,血红蛋白可降到<50g/L,造成贫血的主要原因是骨髓中瘤细胞恶性增生,浸润,排挤了造血组织,影响了造血功能,此外,肾功不全,反复感染,营养不良等因素也会造成或加重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