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付小儿哮喘 预防是关键哦
2015-10-13 06:03:15
冬季,随着天气的骤变,气温的降低,哮喘就是冬季幼儿常见疾病,但是有时候许多的家长由于对此疾病认识不到位,从而很容易使这种疾病成为孩子的致命点,以下就让小编来为我们详细的解说一下吧!
记得曾经有一个家长,她9岁的孩子老是喘个不停。问她怎么不给孩子治治,她说不用,这应该不会有什么大事吧!
我说,怎么就不会有大事了?哮喘也是病,看起来好像没什么影响。要知道,如果哮喘在孩子小时候得不到有效的治疗,成年后的发病率最低可达60%。另外,哮喘一旦急性发作,如果得不到及时救治,可能危及生命。
这下她急了,问,那该怎么治呢?
我看了一下,她的孩子还不算严重,属于热性哮喘,热性哮喘的主要症状就是发热、口渴、吐黄痰,因此,在治疗的时候应该以清肺涤痰、止咳平喘为主,喝点儿先声咳喘宁或者急支糖浆就行了。另外,对于热性哮喘是热郁肺胃,应以疏通经络为主,给孩子搓两脚心、小腿的内外侧可起到疏通经络、泻内热的效果,缓解咳喘。还可以多吃一些清热润肺的水果,如梨、杮子、柚子、枇杷、百合,对热咳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哮喘是一种呼吸道慢性炎症,容易反复发作,导致咳嗽、喘息、胸闷和呼吸困难,全世界约有亿人患有此病,其中儿童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遗传因素、细菌、病毒感染、各种过敏源都是诱发儿童哮喘的主要原因,如果不及时治疗,容易导致病情反复发作,甚至诱发肺气肿、肺心病等严重并发症。由于小孩大多病情较为单纯,加上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正是治疗哮喘的最好时机,只要坚持治疗,不少孩子到青春期后都可以痊愈。
中医认为,引起哮喘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内因:由于儿童肺脾素虚,肺脏娇嫩,卫外能力差,皮肤腠理不致密,容易感受外邪。风寒、风热之邪由皮毛或口鼻侵入人体,阻于肺络,使肺的宣发功能失常,肺气不利,津液凝聚为痰。脾气虚,运化能力差,生湿酿痰,上贮于肺。所以古代医家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二是外因:由于气候寒温骤变,邪气乘虚而入,邪入肺经引动伏痰,致痰阻气道,气逆痰鸣而为哮喘。一般来讲,哮喘病的内因为伏痰,外因为外感,内因通过外因引发症状。
哮喘发作时要“急则治其标”,以宣肺化痰定喘为治疗原则,常用方药为麻杏石甘汤加味,如葶苈子、苏子、瓜蒌、鱼腥草、浙贝母、僵蚕、炒地龙、枇杷叶。
一旦哮喘停止,当从内因进行治疗。如果是肺气虚明显,孩子常表现面色苍白、疲乏无力、出汗多、易反复感冒,应以补肺固表为治疗原则;如果是脾气虚,孩子常表现面虚无华、食少纳差、倦怠乏力、便溏或大便量多,应以健脾化痰为治疗原则;如果是易因过敏因素引起者,应以调理肺脾肾三脏功能为治疗原则。通过从本治疗来调理人体内环境,达到阴阳平衡,从而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增强抵抗力,也就是所谓的除夙根治疗。
中医认为,鱼、虾、蟹、肉等荤腥油腻食物会生痰,过敏体质的孩子食用这类食物会出现过敏反应。而生姜、葱、胡椒等辛辣调料,对儿童呼吸道有刺激作用,可使咳喘加重。对于经常患有呼吸道感染、咳嗽、食欲不振的孩子,除了进行必要的药物治疗外,还可采用健脾养肺的食物,如粳米、黑木耳、白萝卜、百合、银杏、玉竹、薏苡仁等。当孩子咳喘伴有发热时,体内水分消耗过多,应注意补充水分,可多喝开水、米汤及鲜果汁,还需要补充鸡蛋、蔬菜,保持营养均衡,提高免疫力。
哮喘的诱发因素与寒凉有直接的关系,那么在哮喘的预防和治疗上重点就应放在避免受凉,避免吃寒凉的食物上。平时只要禁忌寒冷,就很少犯病,而如果一旦犯病,以喝大蒜水为主,并配合调理脾胃、补肾、补肺的温热食物一同食用,很快就能控制症状。
还有的家长,每当孩子发生哮喘的时候,就滥用抗生素,其实这是很不好的,易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对孩子的生长发育也不利。
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变态反应性炎症,哮喘的气道炎症与平时说的肺炎、咽炎等炎症完全不同。肺炎是由一种比较明确的感染性病原体引起,如病毒、细菌等。而哮喘的气道炎症是由变态反应引起的。多数是因为吸入尘螨、花粉、冷空气等引起,只有小部分病人可能是由感染细菌诱发。
中药外敷治疗儿童哮喘的效果亦非常不错,既能使孩子免于服药之苦,且又简便易行,无副作用,而且孩子也乐于接受。
取蛴螬、桃仁、杏仁、知母、胡椒适量,一起研为细末,用蛋清调成膏状,分为4等份,分别贴敷于孩子双侧涌泉穴和足背与涌泉穴相对应的部位;或者,用麻黄、苏子、附子、干姜、白芥子等制成药垫背心,可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儿童哮喘关键是在预防,家长在平时就要防止孩子感冒,避免受风寒;尽量避开过敏源,患儿花粉季节应尽量少出门,出门需戴口罩;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居室卫生,要常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饮食要清淡、易于消化,补脾、补肺、补肾都要协调起来,别让孩子偏食、挑食,不宜进餐具有刺激性的食物及饮料,应多喝水,并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以增强身体免疫力。
哮喘病一般都比较难以治疗,对于这种病,说大也不大,说小也不小,有些家长往往有哮喘不用治,孩子长大了自然就好了的观点,其实这种想法是极其不正确的,对孩子的生命会造成直接的威胁,所以请父母认真的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