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生活保健 疾病预防

慢性肝病宜个体化 分阶段论治

丙型肝炎传播途径

(1)丙型肝炎病毒主要经血液传播,主要有:①经输血和血制品传播。我国自1993年对献血员筛查抗一丙型肝炎病毒后,该途径得到了有效控制。但由于抗一丙型肝炎病毒存在窗口期、抗一丙型肝炎病毒检测试剂的质量不稳定及少数感染者不产生抗一丙型肝炎病毒,因此,无法完全筛出丙型肝炎病毒阳性者,大量输血和血液透析仍有可能感染丙型肝炎病毒。②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传播。这是目前主要的传播方式,在某些地区,因静脉注射毒品导致丙型肝炎病毒传播占60%~ 90%。使用非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未经严格消毒的牙科器械、内镜、侵袭性操作和针刺等也是经皮传播的重要途径。一些可能导致皮肤破损和血液暴露的传统医疗方法也与丙型肝炎病毒传播有关;共用剃须刀、牙刷、纹身和穿耳环孔等也是丙型肝炎病毒潜在的经血传播方式。

(2)性传播: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性交及有性乱行为者感染丙型肝炎病毒的危险性较高。同时伴有其他性传播疾病者,特别是感染人免疫缺陷病毒( HIV)者,感染丙型肝炎病毒的危险性更高。

(3)母婴传播:抗一丙型肝炎病毒阳性母亲将丙型肝炎病毒传播给新生儿的危险性为2%,若母亲在分娩时丙型肝炎病毒RNA阳性,则传播的危险性可高达4% N7%;合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时,传播的危险性增至20%。丙型肝炎病毒高载量可能增加传播的危险性。

(4)部分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传播途径不明。接吻、拥抱、喷嚏、咳嗽、食物、饮水、共用餐具和水杯、无皮肤破损及其他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传播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的自然史

暴露于丙型肝炎病毒后1—3周,在外周血可检测到丙型肝炎病毒RNA。但在急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出现临床症状时,仅50%一70%患者抗一丙型肝炎病毒阳性,3个月后约90%患者抗一丙型肝炎病毒阳转。感染丙型肝炎病毒后,病毒血症持续6个月仍未清除者为慢性感染,丙型肝炎慢性化率为50%~85%。感染后20年,儿童和年轻女性肝硬化发生率为2%~94%;中年因输血感染者为20%—30%;;一般人群为10%—15%。40岁以下人群及女性感染丙型肝炎病毒后自发清除病毒率较高;感染丙型肝炎病毒时年龄在40岁以上、男性及合并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并导致免疫功能低下者可促进疾病的进展。合并乙型肝炎病毒l HBV I感染、嗜酒(50克/天以上)、非酒精性脂肪肝( NASH)、肝脏高铁载量、合并血吸虫感染、肝毒性药物和环境污染所致的有毒物质等也可促进疾病进展。丙型肝炎病毒相关的肝细胞癌发生率在感染30年后为1%~3%,主要见于肝硬化和进展性肝纤维化患者,一旦发展成为肝硬化,肝细胞癌的年发生率为1%~7%,上述促进丙型肝炎进展的因素以及糖尿病等均可促进肝细胞癌的发生。输血后丙型肝炎患者的肝细胞癌发生率相对较高。发生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均有所下降。

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是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主要死因,其中失代偿期肝硬化为主要病因 有报道,一旦发生肝硬化,10年存活率约为80%,如出现失代偿,10年的存活率仅为25%。干扰素(IFN} -α治疗后完全应答者(包括完全应答后复发者)的肝细胞癌发生率较低,但无应答者的肝细胞癌发生率较高。

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预防

丙型肝炎病毒传播的预防丙型肝炎疫苗预防:目前尚无有效疫苗预防丙型肝炎。

严格筛选献血员: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推行无偿献血。通过检测血清;抗丙型肝炎病毒、丙氨酸转氨酶( ALT)测完,严格筛选献血员。发展丙型肝炎病毒抗原的检测方法,提高对窗口期感染者的检出率。

经皮和黏膜途径传播的预防:推行安全注射。对牙科器械、内镜等医疗器具应严格消毒。医务人员接触患者血液及体液时应鼓手套。对静脉吸毒者进行心理咨询和安全教育,劝其戒毒。不共用剃须刀及牙具等,理发用具、穿刺和纹身等用具应严格消毒。

性传播的预防:对有性乱史者应定期检查,加强管理。建议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在性交时使用安全套。对青少年应进行正确的性教育。

母婴传播的预防:对丙型肝炎病毒RNA阳性的孕妇,应避免羊膜腔穿刺,尽量缩短分娩时间,保证胎盘的完整性,减少新生儿暴露于母血的机会。

6/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