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小诀窍 从别人的角度看“世界”
编者按:很多人都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没有想象的那么受欢迎?为什么和别人说话总是感到没有共同语言?或许到了你该做出改变的时候了,下面告诉你人际交往你该注意些什么?人际交往小诀窍有哪些?
为什么有些人总能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为什么有时我们觉得自己说得很清楚,可别人就是不明白?社会学家乔治·赫伯特·米德曾说:当我们能够想象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时,自我就出现了。
换位思考,是彼此相互靠近的桥梁。用别人的角度,去俯瞰世界,每一面部是不同的新鲜,同一个地方,你能收获不同的精彩。
当他人出现时,“我”就诞生了
↓点击图片直接进入下一页↓
刚出生的婴儿只是一个和这个世界没有任何联系的生命体,他分不清什么是自己,什么是外界,心中还不存在“我”这样一个概念。当我们渐渐感受到他人和自己的不同时,才意识到原来自己和其他人一样,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占有这一两平米的空间而已。
社会学家乔治·赫伯特·米德曾说:当我们能够想象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时,自我就出现了。当我们进而能够修正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我们所知觉到的他人的期望时,就成了社会人。成熟就是这样一个从自我中心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年龄越小越不会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不是因为人生来自私,而是因为幼儿的大脑还不具备这个能力。如果给一个3岁小孩儿讲故事:小明和小强一起玩球。小强回家吃饭,先把球放在了门后面。在小强走的时候,小明把球装进了沙发旁的绿盒子里。那么,小强回来会到哪去找球呢?作为一个6岁以上的人,你很容易就能回答出“到门后面找”,因为小强不知道球被转移了。但是3岁孩子会回答“到绿盒子里找”,因为他们体会不到人与人视角的不同,认为自己知道的别人也都知道。
我就在这!你怎么看不见我?
不要以为自己比3岁小孩强多少,成年人也常常陷入一种错觉,以为自己是透明的,应该知道自己的昕思所想,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自我透明感错觉”。你几乎意识不到自己什么时候犯过这种错误,但你很可能经常抱怨:“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你怎么这么笨,就是不明白呢!”这时你很可能产生了自我透明感错觉。
别人不会像你想的那样理解你,不信试着在心里哼一段经典旋律(比如《欢乐颂》,要保证听者一定熟悉这首曲子),边在心里哼边用手敲击节奏,你觉得别人有多大可能猜出你哼的是什么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