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生活保健 疾病预防

狂犬病的病因 狂犬病是怎么回事

用抗狂犬病毒核壳蛋白单克隆抗体可以将狂犬病毒及其相关病毒分为五个血清型。

1型-典型的狂犬病攻击病毒标准株(challenge virus standard,CVS)。

2型-拉哥斯蝙蝠狂犬病毒(logosbat virus)。

3型-莫可拉原型株(Mokola virus)。

4型-杜文海原型株(duvenhage virus)。

5型-包括欧洲蝙蝠狂犬病毒:EBL1和EBL2。

基因分型可分六型:即基因1、2、3、4型分别与血清1、2、3、4型相对应,基因5和6型即为血清5型的EB1和EB2。血清2、3、4、5型和基因2、3、4、5、6型又称为狂犬相关病毒,其中野外分布主要为2、3、4型。

发病机制

狂犬病病毒对神经组织有强大的亲和力,主要通过神经逆行,向心性向中枢传播,一般不入血。狂犬病毒含5种蛋白,即糖蛋白(G)、核蛋白(N)、双聚酶(L)、磷蛋白(NS)及基质(M)等。后二者为小分子蛋白。G可导致体内形成中和抗体,可对抗病毒攻击。N导致的抗体但不具中和力,可用检测浆内包涵体。

狂犬病发病过程可分为下列3个阶段

1、病毒繁殖

病毒自咬伤部位皮肤或黏膜侵入后,首先在局部神经外,即伤口附近的横纹肌细胞内小量繁殖,通过和神经肌肉接头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侵入附近的末梢神经。从局部伤口至侵入周围神经不短于72h。从局部伤口至侵入周围神经的间隔时间一般为3日以内,也有认为病毒在入侵处可停留2周之久,甚或更长(占潜伏期的大部分时间)。

2、侵入中枢神经

沿周围神经的轴索浆向心性扩散,其速度约每小时3mm(5cm/d)到达背根神经节后,开始大量繁殖,然后侵入脊髓,再波及整个中枢神经系统。主要侵犯脑干和小脑等部位的神经元。但亦可在扩散过程中终止于某部位,形成特殊的临床表现。

3、扩散

即病毒自中枢神经系统向周围神经离心性扩散,侵入各组织与器官,尤以涎腺、舌部味蕾、嗅神经上皮等处病毒多。由于迷走神经核、吞咽神经核及舌下神经核的受损,可发生呼吸肌和吞咽肌痉挛,临床上患者出现恐水、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症状;交感神经受刺激,使唾液分泌和出汗增多;迷走神经节、交感神经节和心脏神经节受损,可引起患者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甚至突然死亡。

目前认为,病毒的局部存在并非导致临床表现差异的惟一因素,体液免疫及细胞介导免疫早期有保护作用,但当病毒进入神经细胞大量增生后,则免疫介导的损害和发病也有一定关系,免疫抑制小鼠接种狂犬病毒后死亡延迟,被动输入免疫血清或免疫细胞后,则死亡加速。在人类狂犬病,其淋巴细胞对狂犬病毒细胞增生反应为阳性者多为狂躁型,死亡较快。对髓磷脂基础蛋白(MBP)有自身免疫反应者也为狂躁型,病情进展迅速,脑组织中可见由抗体、补体及细胞毒性T细胞介导的免疫性损害。

病理改变

非特异性病变:急性弥漫性脑脊髓炎,尤以与咬伤部位相当的背根节及脊髓段、大脑的海马以及延髓、脑桥、小脑等处为重,脑膜通常无病变。脑实质呈充血、水肿及微小出血,镜下可见非特异性变性和炎症改变、如神经细胞空泡形成、透明变性和染色质分解、血管周围单核细胞浸润等。

而在80%患者的神经细胞胞质中,则可发现一种特异而具诊断价值的嗜酸性包涵体,称为内基氏小体(Negribody)。内基小体是指具诊断意义的病人脑组织内嗜酸性包涵体,为狂犬病毒的击落,呈圆形或椭圆形,染色后呈樱桃红色,直径约3~10nm,边缘整齐,内有1~2个状似细胞核的小点,常见于海马及小脑浦肯野组织的神经细胞中;亦可在大脑皮层的锥细胞层、脊髓神经细胞、后角神经节、视网膜神经细胞层、交感神经节等处检出。内基氏小体实为病毒的集落,电镜下可见小体内含有杆状病毒颗粒。

唾液腺肿胀,质柔软,腺泡细胞明显变性,腺组织周围有单核细胞浸润。胰腺腺泡和上皮、胃粘膜壁细胞、肾上腺髓质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等均可呈急性变性。

2/3页
狂犬病的病因狂犬病的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