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球拉线 羽毛球三大穿线法
后由下8孔穿出,从下7孔穿入打结。后一步打结,打结的线必须跳过几个线孔再打结收尾,为了弥补这段距离磅数的流失,拉后一根需打结的线时请在竖线磅数的基础上增加10%以防止掉磅。
以上三个是目前比较流行的穿线方法,张人GOSEN穿法和VICMAN的穿线法基本类似,都是采用1线2结,无非张人是下五条,VICTOR是下四条;2者都没有分两段拉,结点要比四点法少两个,成品美观度比四点法好很多,(与4结点的YY穿线法比较)跨越的线孔少。如果控制好,线不易掉磅;
中国业余羽毛球发展史
70年代初打球现在仍然活跃球场的人已经不多了。许多年轻人经常问我过去打球和现在打球有何不同,问的简单,回答却不敢简单。我觉得这部历史不单独属于那个年代的球友,她应该属于我们大家。下面的叙述若嫌长,请原谅。
一、 中国业余羽毛球的鼻祖
大家如果拜过师傅,你追查几代就可发现师祖是归国印尼华侨(有些除外)。因为,传入中国羽毛球运动的渠道有两个:英联邦国家在华人员和印尼华侨。特别是66年苏哈托军政府排华事件,使得上百万印尼华侨归国,并由国家分配到祖国各个角落。此后,他们将羽球以星星之火燎原全国,连现在的国家队都有印尼教练的身影(汤仙虎)。
二、过去业余羽毛球运动的活动形式
70年代初,文化革命趋于平稳,工厂、各行业单位的群众业余体育活动十分活跃,华侨们平时玩的羽毛球已深入人心,各单位之间的比赛促进了她的发展。但那时的训练和比赛,个人是不用掏钱。
有些大单位会抽出队员,买拍子、发鞋子、供羽球、发补助(0。3元/天)、再加上不上班。那时侯,这几项优待是支撑打球的主要动力。比赛之余的活动,大部分爱好者只需买些羽毛球。
另外,过去(80年前)羽毛球运动与现在的大不同点是:过去的场地不花钱。可以拖熟人找场地,要么借到,要么借不到,但原因绝对不是因为钱。过去,谁也不敢收钱。
二、 过去业余羽毛球运动的装备和场地条件
过去的装备比现在简单的多,木制拍子、不超过2元的网球鞋、一筒球,就是全部家当。
拍子:过去的木制拍的品种很少,70年代我记得有灯塔牌、雁翎牌、航空牌。再以前,听说都是印尼华侨带过来的。灯塔牌的拍子质量差。记得,有次公司内部的比赛,一天中,至少3次球员将拍子甩折,结果往往将拍头甩到对方场内,着实吓人。
过去的球友都以有一支航空拍而自豪,我记得大约7元钱/支,这对于当时20元活一个月的年代是件奢侈的事。大约70年代中期,出现了拍把与拍头用铁管的连接拍子。80年,出现了铝合金航空拍(9元/支)。
拍线:5-60年代的拍线是牛筋做的,价钱2.8元/付,70年代,随着尼龙线的广泛使用,应用到拍线了,价钱0.3元/付,但季节温度的变化尼龙线会变得很松软。
羽毛球:70年代初,影响大的是上海羽毛球厂出品的航空、燕子、蝴蝶、灯塔牌。航空好(0.9元/个),灯塔(0.3元/个)差,燕子(0.45-0.60元/个)受欢迎。70年代末,又出现海狮、冠军、等等牌子的羽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