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养生食品 功效与作用

苦楝皮的功效与作用 苦楝皮能够治疗风疹吗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的中草药都是可以治疗一些身体疾病的,我们需要在平时的生活中进行发现和了解对于药物的作用以及他的性状都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够对其进行对症下药,那么关于苦楝皮的作用与功效大家都了解吗?食用苦楝皮能够治疗风疹吗?今天就让三九养生堂的小编通过此文和大家详细的分析一下关于苦楝皮的作用吧。

【原形态】

①苦楝,别名又称:翠树、花心树、苦辣树、紫花树、森树、洋花森、火棯树、楝枣树等等。属于落叶乔木,高达15-20米高。树皮呈暗褐色,幼枝有星状毛,旋转即脱落,老得树枝是紫色的,有细一点状皮孔。

2回羽状复叶,互生,长20~80厘米;小叶卵形至椭圆形,长3~7厘米,宽2~3厘米,基部阔楔形或圆形,先端长尖,边缘有齿缺,上面深绿,下面浅绿,幼时有星状毛,稍后除叶脉上有白毛外,余均无毛。

圆锥花序腋生;花淡紫色,长约1厘米;花萼5裂,裂片披针形,两面均有毛;花瓣5,平展或反曲,倒披针形;雄蕊管通常暗紫色,长约7毫米。核果圆卵形或近球形,长约3厘米,淡黄色,4~5室,每室具种子1枚。花期4~5月。果期10~11月。 多生于路旁、坡脚,或栽于屋旁、篱边。北至河北,南至云南、广西,西至四川,都有分布。

②川楝,又被称之为“川楝子”条。

【性状】

①根皮

呈不规则条块、片状或槽状,长短宽窄不一,厚约3~6毫米。外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皮孔大而明显,有不规则的纵裂深沟纹,木栓层常作鳞片状,衰老的栓皮常剥落。露出砖红色的内皮;内表面淡黄色,有细纵纹。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成层,可层层剥离,剥下的薄片,有极细的网纹。气微弱,味极苦。以干燥、皮厚、条大、无槽朽、去栓皮者为佳。

②干皮

呈槽形的片状或长卷筒状。长短不一,长约30~100厘米,宽3~10厘米,厚3~7毫米,外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较平坦,有多数纵向裂纹及横向延长的皮孔。内表面白色或淡黄色。质坚脆,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层片状。气味与根皮同。以外表皮光滑、不易剥落,可见多皮孔的幼嫩树皮为佳。

【作用】

川楝、苦楝的根皮或干皮(剥去外层棕色粗皮的内白皮)中所含的苦楝素,有驱蛔作用。

在很久以前就有证明,苦楝皮的酒精提取物在体外对于猪蛔,特别是它的头部具有一定的麻痹的作用,可以提取起有效的成份苦楝素之后,作用远远比酒精的提取物要强,与山道年相比较的话,则缓慢而持久。

对其作用原理有二种说法:用较高浓度(1:1000以上)的苦楝素对猪蛔作用的观察,认为它能麻痹猪蛔,特别是其头部的神经节;用较低浓度(1:5000~9000)的苦楝素,则观察到对猪蛔及其节段(头部及中部)有明显的兴奋作用,表现为自发活动增强,间歇地出现异常的剧烈收缩,破坏其运动的规律性(活动增强与减弱相交替),并能持续较长时期(10~24小时)。此种兴奋作用乃是苦楝素透过虫体表皮,直接作用于蛔虫肌肉,扰乱其能量代谢,导致收缩性疲劳而痉挛,后使虫体不能附着肠壁而被驱除体外。所谓麻痹作用,可能是虫体长期受药物作用后而呈间歇性痉挛收缩的貌似静止状态。临床上服苦楝素排虫时间较迟(24~48小时),排出的虫体多数尚能活动,由此可得到解释。

高浓度的苦楝药液(25~50%)在体外对鼠蛲虫也有麻痹作用。苦楝子的酒精浸液,对若干常见的致病性真菌在体外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热水提取物也有抗真菌作用;但水浸剂特别是煎剂,效力较醇浸剂弱。因此,苦楝子治疗头癣等真菌感染时,用酒精制剂可望提高疗效。苦楝素能兴奋兔在位及离体肠肌,使张力和收缩力增加,故用以驱虫时,不需另加泻药,对血象、血压,呼吸、子宫等均无明显影响。

【炮制】

洗净,稍浸泡,润透,切丝,晒干。

【性味】

苦,寒,有毒。 ①《别录》:"微寒。" ②《日华子本草》:"苦,微毒。" ⑧《医林籍要》:"大苦,大寒。"

【功效】

清热,燥湿,杀虫。治蛔虫,蛲虫,风疹,疥癣。 ①《别录》:"疗蛔虫,利大肠。" ②陶弘景:"根:以苦酒摩涂疥;煮汁作糜,食之去蛔虫。" ③《日华子本草》:"治游风热毒,风疹恶疮疥癞,小儿壮热,并煎汤浸洗。" ④《滇南本草》:"根皮杀小儿寸白虫。" ⑤《医林纂要》:"杀疳、治疽。" ⑥《现代实用中药》:"根皮对绦虫、蛔虫、蛲虫都有效。" ⑦《湖南药物志》:"治冻疮。" (苦楝皮的功效与作用)。

结语:通过对上文的苦楝皮的详细的分析欲了解我们知道了它具有一定的麻醉的作用可以治疗一些风热以及风疹疾病,但是它也是具有微毒的一味中草药,所以在选择食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哦。

1/1页
苦楝皮的功效与作用苦楝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