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 秋季不同时段如何养生
秋天由于气温开始转凉,受寒、感冒的人不在少数,那么秋天我们应该如何做好养生的事宜,从而调理好身体呢?大家不要担心,下面小编将会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秋天的时候,中医是如何帮我们调理身体的。
中医养生
初秋养生 清补为上
初秋是夏季刚离去后的第一个月,这个时候,夏季的余温和暑热还没有完全褪去。所以在这个时期,阳气浮越,汗出津津,气耗阴损,但是秋天的干风却时常会给我们送来一丝丝凉意,这被称为“温燥”,因此人们经常会表现出干咳少痰,心烦少眠,皮肤干燥以及咽干口燥的症状等。在初秋,无论是大补还是温补都会会助燥伤阴,加重病情,所以专家建议好清补。
此时应适当食用一些具有健脾、清热的食物或药物,以消除夏日酷暑的“后遗症”,并调理脾胃功能,为仲、晚秋乃至冬季进补奠定基础。如润肺生津的木耳、补而不滞的山药、润肠养发的芝麻、清心润肺的百合、养心安神的莲子、清热生津的莲藕、滋阴降火的甲鱼、健脾养胃的板栗、补肾固精的核桃、健脾利湿的薏苡仁等,药物则选择养阴生津的西洋参、滋肾养肝的枸杞子、养阴清热的沙参等。
仲秋养生 和中为要
仲秋是暑热散尽,冬寒未至,不冷不热,气候宜人的好季节。这时万树结果,万叶归根,谓之“春华秋实”,可谓是养生的旺月。因气候宜人,五谷丰登,蔬果硕多,胃口大开,心情愉悦,怎能不贪食畅饮呢!此时的饮食原则是突出一个“和”字,以防“秋膘”和三高(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以及脾胃损伤。
所谓“和”,指的就是所食用的食物的性味不能太过热也不能太过寒,不恩能够太过辛也不能太过咸,性味之间应该相互协调,达到一个平衡的和谐点。
另外,饮食应走中庸之道,如饮食时间、饥饱、寒热等要适当,饮食要定时,一日三餐不能忽早忽晚,饮食量不能忽多忽少。俗话说“饭后留一口,活到九十九”、“饭吃八成饱,病痛不找我”说的就是饮食不能过饱。
晚秋养生 益气散寒
晚秋是接近冬季的月份,可以说阵阵北风阵阵寒,因肺主气,又为娇脏,很容易感受外邪而致虚,故养生时应注意加强益气散寒的食品。在加强营养,增加食物热量的同时,要注意少食性味寒凉的食品,并忌生冷。
为预防冬季呼吸系统疾病的产生,除选用具有补肺益气功效的食物外,还可用1~3个核桃肉与1~3片生姜同嚼服食。
对于一些到了冬天需要进步的来说,晚秋是佳的调整脾胃的时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打“底补”的好时期,但是对于冬季不要进补的人,也可以适量的调整脾胃,这样更有利于冬季对胃的养护。
作为底补,芡实是好食选,可用芡实、红枣或花生仁加红糖炖汤服,或用芡实炖牛肉等食用。通过底补,脾胃健运,入冬就可放心进补,以此抵御严寒。
秋季养生小常识
1 、如何吃
多吃水果
防止秋燥入秋之后,天气干燥,容易让人口干舌燥、鼻子出血。一些人还会感到鼻腔似烟道般干燥,一不小心还出血;喉咙也痒痒的,频频干咳等,这就是中医常说的 " 秋燥 "。预防秋燥症,首先应从精神调养、饮食调整和加强锻炼等多方面去协调。应多吃水果和蔬菜,比如:水果可选橙子、柠檬和乌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