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医馆 中医常识

中医常识 针灸取穴有诀窍

中医针灸是一种特殊的治疗方法,根据经络穴位,循经络治疗,下面介绍的是中医针灸取穴的四个方法。

中医处方并不是中药无序杂乱的堆砌。用药如用兵,讲究法度:君、臣、佐、使,每一味药的使用均有根据。同样,选穴如选兵,经络美容每一个穴位的选取也讲法度、原则。要明确取穴的原则及取穴的基本规律。

(一)近部取穴

腧穴在什么部位,就能主治这个部位所发生的内外病证,尤其是头及躯干部的腧穴多以治疗局部病证为主。比如,面部、手部的穴位利于面、手部局部的皮肤美容,单纯性肥胖以腹部肥厚明显者应取腹部的穴位,脘腹部穴位能治疗消化道胃肠疾病,妇女经带病少不了腰骶部、少腹部的穴位,背部腧穴调理相对应内脏。

(二)远部取穴

这是十四经取穴的基本规律。在十四经腧穴中,尤其在肘膝关节以下的穴位,除了主治所在部位的病证外,还可以治疗较远部位的组织、器官、脏腑的病证,有的穴位甚至具有影响全身的作用。既可本经取穴,也可异经取穴。远部取穴的主要依据是:①经脉所过,主治所及;②经脉阴阳表里关系;③脏腑与经络络属关系;④五脏之间的阴阳五行功能关系等。如胃经的足三里用于调整脾胃消化道功能;针刺肝经的太冲治疗肝郁黄褐班;带下多而清稀、子宫脱垂取百会);清降虚火用涌泉风痰阻络,口眼歪斜取丰隆等等。

在临床上常远近取穴相配,如头部前额病变近取印堂、阳白,远取合谷、内庭;口齿病近取地仓、颊车、下关,远取合谷,内庭;胃腑近取中脘、粱门、胃俞,远取内关、足三里、公孙;肝脏近取期门、章门、肝俞,远取太冲、支沟等。

(三)腧穴特异作用

有些穴位还具有相对特异性的治疗作用。比如,大椎、曲池、合谷泻热;水分、阴陵泉利水消肿;足三里、关元、气海强身健体;百会能升提清阳中气等。

(四)对症取穴

针对具体症状选取穴位,又叫经验取穴。如虚脱灸百会、神阙、关元,针足三里;汗多取合谷、复溜;失眠取神门、三阴交、太溪;多梦取心俞、太冲、神门;便秘取天枢、支沟;皮肤瘙痒取曲池、血海、三阴交。

针刺不是乱来 角度方向有讲究

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是指毫针刺入皮下后的具体操作要求。在针刺操作过程中,掌握正确的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是获得针感、施行补泻、发挥针刺效应、提高针治疗效、防止针刺意外发生的重要环节。取穴的正确性,不仅指其皮肤表面的位置,还必须与正确的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结合起来,才能发挥腧穴的治疗作用。因此,不能简单地将腧穴看作是一个小点,而应有一个立体的腧穴概念。

临床上针刺同一个腧穴,如果角度,方向和深度不同,那么刺达的组织结构、产生的针刺感应和治疗的效果,都会有一定的差异。对于临床医生来说,针刺操作的熟练程度,是与其能否恰当地掌握好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密切相关的。临证时所取的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主要根据施术部位、治疗需要、患者体质体形等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一、针刺的角度

针刺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所构成的夹角。其角度的大小,应根据腧穴部位、病性病位、手法要求等特点而定。针刺角度一般分为直刺、斜刺、平刺三类。

2/3页
取穴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