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胃溃疡 预防护理

胃溃疡的早期信号 消化内镜治疗常见问题

    胃溃疡是危害人们健康的杀手之一,不仅使人们的身体状况大不如前,也影响了学习与生活的效率。因此,非常有必要去了解其相关的病情病况。下面,小编将为大家详细阐述胃溃疡有关方面的信息,来帮助大家更好地生活与养生。

消化内镜治疗常见问题

消化内镜治疗常见问题有哪些呢?胃溃疡发作时,常常让人感到十分头疼。常见的治疗方法就是消化内镜治疗。了解消化内镜治疗常见问题,不仅有利于人们的正常的工作生活,还可以通过消化内镜治疗常见问题进行合理调理。下面,就让小编给大家带来消化内镜治疗常见问题方面的知识。

消化道粘膜下病变

消化道管壁壁大致上可以分为粘膜层、固有层、粘膜肌层、粘膜下层、固有肌层。食管粘膜下病变是指固有层以下的病变,多数是在无症状情况下内镜检查时偶然发现。有些患者的不适主诉也与所发现的病变无关。

食管粘膜下病变多数表现为粘膜肌起源的平滑肌瘤,其次表现为固有肌起源的平滑肌瘤,少见的还会包括囊肿、血管瘤、脂肪瘤、神经鞘瘤等等。原发恶性的粘膜下病变是很少见的。胃粘膜下病变种类比食管要多,其病变表现为包括平滑肌瘤、间质瘤、异位胰腺、脂肪瘤、囊肿、血管球瘤、深囊性胃炎等等。

肠道的粘膜下病变种类比较少,主要包括脂肪瘤、囊肿、血管瘤、间质瘤等等。消化道粘膜下病变大小不等,多数是从几毫米到几厘米,极少数可以超过5厘米甚至达到十几厘米。

良性粘膜下病变内镜下的表现是光滑隆起,根据内镜下表现可以初步估计病变的起源,但是确诊要依靠超声胃镜来明确其位于管壁的那一层。并根据回声的强弱和是否均匀为判断病变性质提供参考信息。如果决定行内镜下治疗,对于一些病变还需要行增强CT检查。

粘膜下病变可以通过内镜切除。起源于粘膜下层以上的病变可以直接圈套切除或粘膜下剥离切除。位于粘膜下层的病变需要粘膜下剥离切除。

食管贲门固有肌起源的病变是应进行粘膜下隧道内切除,胃固有肌起源的病变则要将原位挖出或胃壁全层切除。而肠道固有肌起源的病变则应首先考虑外科治疗,尽管个别病变会有尝试内镜治疗的一些成功病例,但总体上不建议进行内镜治疗。

对于每个病变是否需要切除需要从多方面分析评估,主要考虑病变大小和起源、初步诊断、患者的年龄和身体状况、患者了解病情后的心态。

目前还没有粘膜下病变内镜治疗的共识意见,基本的倾向是对于可以肯定良性诊断的较小病变可以随诊观察,除非患者强烈要求治疗。

对于恶性可能性很低的较小病变,如果是老年患者不建议内镜下治疗。对于中青年患者的粘膜下病变治疗指征可以放宽,但是对于不存在恶变倾向的较小病变还是建议随诊观察。

对于有潜在恶性倾向的、没有良性诊断依据的,患者治疗要求强烈的,可以考虑内镜下治疗,但是针对每个粘膜下病变的治疗都需要充分评估、权衡利弊。对于考虑恶性可能的粘膜下病变首选外科手术治疗。

贲门失迟缓

贲门失迟缓是一种由于贲门括约肌反常收缩导致的食物通过不畅或不能通过。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精神压力的增大,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虽然是个良性疾病,但是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一旦确诊需要尽快治疗。

传统的内镜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大球囊扩张、肉毒素注射。扩张治疗多数有效,但是效果依赖扩张的直径,如果扩张直径过小则起不到撕裂内环肌的效果,但是扩张直径增大的同时穿孔的风险也会增加。注射治疗安全,也可以起到缓解症状的效果,但是疗效及维持时间差别较大。

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经口内镜下食管内环肌切开(POEM)治疗贲门失迟缓已经证实疗效肯定,复发率低,并发症可控。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了这项治疗。在接受POEM治疗前需要明确诊断,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进食不畅。检查项目包括胃镜、钡餐造影、食管测压,以及其他手术必备的检查项目。手术是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进行。

影响疗效的因素有内环肌切开的长度,下端是否超过了下食管括约肌;内环肌切开的深度,是否做到了内环肌全部切开。此外动力检查诊断的不同类型的患者术后在疗效上会有差别。并发症主要包括皮下气肿、纵隔气肿和气胸,但是封闭了粘膜切口后这些并发症都很好处理。目前对于熟练的术者已经很少出现这些并发症。

1/3页
消化内镜治疗常见问题胃溃疡的早期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