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健身中心 健身常识

棒球规则是什么 详细介绍棒球的起源与规则技巧

二垒

二垒是跑者经过一垒后要得分所必须经过的第二个垒包,通常由二垒手和游击手共同守备。通常若有跑者在二垒上,会称跑者在“得分位置”,又二垒及三垒合称得分圈。因为只要有安打出现,二垒上的跑者多半能奔回本垒得分。也由于二垒垒包是距离本垒远的垒包,一般盗垒也多半是由一垒盗向二垒。

二垒手和游击手通常需要快速的反应能力及准确的传球,当一个守备员挡球时,另一个守备员便需要到二垒上去补位防守。双杀守备的出现需要两个守备员之间良好的沟通。

三垒

三垒是跑垒员接近得分的垒包,许多时候若攻击方出局人数低于2时,教练会借由打者出局的战术(像是高飞牺牲打)来让三垒上的跑垒员回到本垒得分。三垒方向的击球通常包括两种情况:强劲平飞球或是滚地球,而三垒手也往往需要强壮的臂力来长传一垒封杀打击者,因此守备时有其难度,故有时三垒的守备位置也会被称为“热角”(Hot Corner)。

投手丘

投手丘是棒球场菱形中央隆起的人工土丘,丘上通常有一块白色塑胶板,称之为投手板。投手板宽2呎,深6吋,作为供投手的轴心脚站立之用。根据棒球规则,投手丘为直径18呎的正圆形土丘,以距离本垒板后缘59呎(18米)之处作为投手丘圆心,而投手板的前缘则位于投手丘圆心后方18英吋(45.7厘米)处,使投手板前缘到本垒板尖端的距离为60呎又6英吋(18.4米)。

而投手丘高度则不尽相同。大联盟的规则中,投手丘的高度由6吋(15.2厘米)开始下降,高不得超过10吋(25.4厘米)。但在1903年至1968年期间,高度则是限制为15吋,但有些球场甚至会高到20吋(50.8厘米)。这种情况通常在以投手战力著称的球队,如洛杉矶道奇队就被认为有当时大联盟中高的投手丘。

而目前的棒球规则中则是规定为6吋。在投手丘下方,另有固定投手板之用的水泥基座,作用在于固定投手板的位置,避免因为投手的轴心脚踩踏之后而改变位置。

当投手投球时,通常会倾向使用较高的投手丘以增加投球速度,使打击者较难击中球。1968年时,由于大联盟投手过度压制打击者,因此1969年时,大联盟当局为提升打击率,因此降低了投手丘的高度,而这一次的保守规则更动,也带起了近一波打击的高峰。

而在世界少棒联盟的规定中,投手丘到本垒板的距离为46呎。而小马联盟少棒球场上投手丘到本垒板的实际距离大约是54呎。这些不同联盟间的差异通常会随着选手的年龄而渐渐增加,直到达到青棒60呎又6英吋的大距离为止。

投手丘历史

原先的尼克巴克规则并未明定垒包至投手丘的距离。

国家联盟在1870年代成立时,规定投手在距离本垒板45呎的一个方形区域内且需以下勾方式投球。但这个距离明显过于对投手有利,当时投手完全主宰当时的比赛,当年曾在一周内缔造两场完全比赛的纪录。

为了提振打击,1881年时,联盟当局变更动规则将投球区域往后移动5呎,使投球距离增加为50呎。

1884年,开始允许投手使用高压式投法。1887年时为限制高压投法投手的球威,投手区域被限定为4呎宽、5.5呎长,前缘距本垒板一样是50呎、但投球时后脚需站在55.5呎的线上。

1893年,投手区被投手板取代,但为提升打击,投手板再度被后移5呎,使得投球距离变成60.5呎。

外野

外野的围墙以及观众席少距离本垒250呎,依防守区域分为左外野、右外野以及中外野。外野界线则是由本垒延界外线,左右外野两翼延伸的距离须在325呎(99.06米)以上,而中外野的理想距离则是在400呎(121.9米)以上,但并未规定左右外野的距离需相同。

界线标竿

界线标竿的目的是帮助裁判判定飞过本垒打墙之外的外野飞球是界外球或是本垒打的标竿。通常界线标竿是界外线的垂直延伸,但界线标竿是属于界内区。1920年之前,界外线是无限延伸的,飞越本垒打墙的飞球必须落在界内区或经由裁判认定后飞出时仍是在界内区方可形成本垒打。

9/18页
棒球棒球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