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养生视频 北京卫视养生堂

20150217养生堂视频全集:刘燕池讲湿热的表现

该视频主要文字介绍:

湿热,为中医名词术语,为致病因素,属于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热)中的两邪。亦为中医证候名,如湿热证,是指湿热蕴结体内,脏腑经络运行受阻,可见全身湿热症状的病理变化。

所谓湿,即通常所说的水湿,它有外湿和内湿的区分。外湿属于外邪,称为湿邪,多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湿,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其致病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热,也是一种邪气,致病具有炎热升腾等特性,称为火热之邪。热也可以因机体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称内热。

火热之邪侵犯人体或机体脏腑功能失调产生内热时可导致热证,热证是感受外邪,或人体机能活动亢进,阳盛阴衰的证候。热证的临床表现:发热,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干,脉数。

湿热,是热与湿同时侵犯人体,或同时存在体内的病理变化,或因夏秋季节天热湿重,湿与热合并入侵人体,或可因湿久留不除而化热。

湿热证的常见临床表现:发热、身热不扬,头痛而重、身重而痛,口苦,胸痞,尿黄而短,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濡数。

湿热流注关节则谓湿热痹证,侵犯脏腑时,可出现脾胃湿热(湿热蕴脾)、肝胆湿热、膀胱湿热、肠道湿热等证。

湿热的临床表现

湿热的一般表现为:头身困重,发热多在午后明显,且身热不扬(即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即感灼手),并不因出汗而减轻;舌苔黄腻,脉数。

具体表现因湿热所在不同的部位而有差别:在皮肉则为湿疹或疮疱;在关节筋脉则局部肿痛。

但通常所说的湿热多指湿热深入脏腑,特别是脾胃的湿热,可见脘闷腹满,恶心厌食,大便溏稀,尿短赤,脉濡数。

其他如肝胆湿热表现为肝区胀痛,口苦食欲差,或身目发黄,或发热怕冷交替,脉弦数;膀胱湿热见尿频、尿急,涩少而痛,色黄浊;大肠湿热见腹痛腹泻,甚至里急后重,泻下脓血便,肛门灼热、口渴。

本期嘉宾介绍

刘燕池

男,1937年生,河北定州人。中共党员。1962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基础理论研究所所长、校学位委员会和职称主审委员会委员。曾主持并参与全国统编五版和六版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的编写工作,任协编和副主编。

出版著作有《中医基础理论问答》、《辨证概要》(日文)、《中国传统医学精要》(英文)、《医药·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糖尿病(消渴)证治概要》和《中医辨证论治概要》及《中医基础学》等26种;

先后发表《颜面偏侧萎缩症》、《冠状动脉硬化性心绞痛治验》、《性肾变期肾炎治疗报告》、《试论中医病机学说的层次和结构》、《五行学说的制化与胜复》等论文40余篇,对中医学病理的整理和五行的制化调节、胜复调节有所发挥和创见。

曾赴日本东京北中医继续教育分校、香港国际中医风湿与骨病研究学会讲学,并兼任客座教授和顾问。

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证书,1995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药宣传工作先进个人”奖状。辞条辑入《中国中医人名辞典》、《国际名人传记辞典》。

注意:本频道文章版权归北京电视台,并不代表本频道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鉴别诊断

1.湿热证

主要表现为口苦、口干、口黏,烦渴、渴不欲饮,面赤唇红、口舌生疮,壮热、身热不扬、午后尤甚,头痛身重,厌油、不思饮食,上腹胀满,腹痛、里急后重,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濡数。

2.寒湿证

主要表现为脘闷纳呆、恶心呕吐,腹痛喜温喜按,倦怠乏力,大便溏薄,腰腹肢体冷痛、少腹凉感,疼痛受凉后或天气潮湿加剧、持续性钝痛、发作性加剧、夜间剧痛,舌苔白、脉沉紧或弦紧、濡缓。

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