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紫砂 紫砂常识

宜兴紫砂壶 紫砂壶几百年与文人不解之缘

紫砂壶在我国的发展历史悠久,它的形态美和内在所蕴含的文化无不折服众人。它本身带有的文化气质,确实与文人的温文尔雅有着照应。那么紫砂壶与文人有着怎样的“前缘”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紫砂壶几百年与文人不懈之缘

与我国陶瓷数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相比,紫砂陶无疑是年轻后生。即便从现身于宋代的日用紫砂陶算起,也不过800年;如果依照早的紫砂典籍《阳羡茗壶系》所说“近百年中,壶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紫砂陶能独标于世,也就只有500年历史。 本版整理 收藏周刊记者 韩帮文

1 明正德至嘉靖年间

供春是史上首位被载名的大师

记载宜兴紫砂壶的早文献资料,是明末江阴人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他在“创始”篇中说:“金山寺僧,久而逸其名矣。”金沙寺僧是用细缸土制造茶壶的第一人,但因为身处僻远而没有留下姓名。

随后,周高起在“正始”篇中论及了另一位艺人供春。供春,是紫砂工艺史上第一位被记载下名字的大师,是紫砂壶的正式创始者。供春的作品不多,且多湮没,明代的周高起没有亲眼见过,只从他人的仿器中知道其刻款。直到1928年,储南强先生宣称在苏州地摊上发现并买回了一把有“供春”刻款的茶壶。经过追踪调查及众多专家的品鉴,证明是供春的真迹,这就是被今人称作“供春壶”的树瘿壶。但目前来看,争议依然颇大。

1984年,在南京发掘了明嘉靖年间的司礼太监吴经的墓葬,出土了一把紫砂提梁大壶。经过考证,这把壶是迄今所能见到的有纪年可考的早的一把紫砂壶。吴经墓葬壶无疑是早期紫砂壶的实物标准。

明嘉靖前的紫砂陶特征主要是:器物造型简朴大方,多为圆器,大多无刻款、印款;容量比较大,即便是当时所谓的小壶,依现有的标准也当属中壶。

2 明万历至明末

砂陶与文人趣味结下不解之缘

从明万历到明末,是紫砂陶发展的一个繁荣期。这个时期的紫砂陶艺经过时大彬等壶艺家的努力探索,已经形成了合理完备的制作工艺,并拥有了成套的专用制造工具以及独立的生产体系。这种局面的形成与茶文化的深入发展密切相关。明代中期,茶饮方式已进化到冲泡,茶具也随之有了变化。

当时,雕塑、文房摆件、花瓶等也有了精彩的张扬,而茶壶造型更是千姿百态、名家辈出,时大彬及其弟子们的作品为世人争购,“名手之作,一壶重不数两,价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

砂陶与文人趣味结下不解之缘

在这段时期,紫砂陶与中国文人趣味开始结下不解之缘。

3 清康熙、雍正、乾隆朝

受到统治者喜爱大量进入宫廷

紫砂壶制作经过晚明的兴旺成熟之后,度过由于朝代更替、战争频仍的一段萧条后,自康熙中期起,随着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呈现出全新的艺术风貌,迎来又一段辉煌时期。这一蔚然局面的开创者,是被后人称作继供春、时大彬之后高成就的大家——陈鸣远。

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