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经典器型之传炉壶
传炉壶是方型壶中比较经典的一种类型,我们看习惯了圆型壶,看到方型壶的时候可能会比较新奇,因为不管是什么样美好的东西对于欣赏的人来说都会有一个审美疲劳的时期,下面就由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方型壶中传炉壶的由来吧。
传炉是紫砂壶的一个经典器形,其制造型取材于青铜器。民国紫砂艺人俞国良的传炉曾以传炉壶参加1927年巴拿马国际赛会和1932年芝加哥博览会,并和程寿珍的掇球壶同时获奖,首创紫砂陶器在国际赛会获奖的先声。
产生背景
在中国陶瓷工艺史中,但绝大多数的器形是由前人遗器中,慢慢改良、演化而来。前者如清代紫砂名手邵大亨自传统故事中创作出来的“鱼化龙壶”及从自然界所启发的“风卷葵壶”,这些均成为后人广泛沿用制作的经典形制;后者如明人徐友泉“仿古提梁牺尊壶”、陈仲美“仿古凤盉壶”之属,俱是延制青铜器的形制。
四方传炉壶的形制到底是滥觞于那一时期。在制作本专辑的过程中,上海博物馆藏有一持清朝紫砂巨匠的“四足方壶”,此器敦厚朴实,寓圆于方,确是鸣远光素器的代表力作。此器的壶腹外鼓,底有四足呈圆柱状,在神态上与四方传炉壶十分类似。另有一种“四方炉壶”,其上半身结构与四方传炉壶几无二致,只是在下半身并未收敛,而是直落至底,形成四个假足。
艺术特色 修饰手法
紫砂史上,四方传炉壶出现频繁的时期当在清末民初,其后渐渐减少,直到现代除了偶见几把之外,似乎不易再见新作(大批货除外)。由于民国初年,紫砂陶器盛行以陶刻装饰,加上四脚猪的壶身宽广,提供了书画铭刻的佳空间,所以传世的民初四脚猪几乎有七成以上,器身都饰有书画铭刻。
常见的手法是一侧刻上人物、花鸟、山水等《芥子园画谱》中的国画图案,另一侧则刻上行书、草书、隶书等诗词、短句,或刻以钟鼎石刻拓本、博古图录等古趣盎然的图样。执刀者如东溪、跛陶、岩如、石生、缶硕等,相信都是老壶友熟悉的民初紫砂陶刻名手。
另有一种善用泥料色相变化的装饰手法,便是先以紫砂或红泥为本色制坯,外层再裹以一层蓝绿泥。如此一来壶身内外便有了两种泥色,更妙的是此种组合一经刻刀刻划后,自然露出裹层胎色,色系对比醒目却不显突兀,确是一种十分具有巧思的装饰手法,不但达到融书画于砂壶的艺术效果,更藉由以泥饰泥,充分体现紫砂的纯朴本色。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文图版中有两件“愙斋”订制,俞国良制器的四方传炉壶,它们不但壶身两侧都饰有书画铭刻,更别出心裁地在底足涂上彩釉,相当罕见。
我们知道,紫砂壶的彩釉装饰在清朝曾盛行一时,不过由于它掩盖了紫砂纯朴的本质,所以到了晚清便渐走下坡,至民国初年更见式微。
“愙斋”即为紫砂名人吴大澄,他或许同感于彩釉装饰过于冶艳,所以授意俞国良将其饰于底足,如此既收装饰之功,更不掩紫砂本来面目,不失为一种颇具创意的手法。
在此顺带提一下吴大澄其人其事,他生于清道光年间,为江苏吴县人氏。初名大淳,字清卿,号恒轩。历官广东、湖南巡抚,他擅于金石书画,更热衷于收藏书画、碑版、泉币、钟鼎之类的古董,后来他偶然收得一件古铜愙蹲,欣喜之余便自号“愙斋”。
吴大澄亦是紫砂陶器的爱好者,常至宜兴延聘高手订制砂壶,用以馈赠友朋。他所订制的砂壶底部多钤有一枚阳文篆印“宪斋”,其篆法十分精妙,为凡印所不及。受聘的制壶者则落款于壶盖内侧,一般多为作者名章,如本文两件愙斋砂器便是典型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