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养生视频 央视健康之路

20110903健康之路视频:王丹华讲早产儿的护理

编者按:刚出生的宝宝都是无比娇弱的,一点点风吹草动都会伤害到他们,更何况未足月出生的早产儿了。那么早产儿应该如何护理?

本期节目请到的嘉宾是王丹华,主题是早产儿的护理,王老师将教带我们一起走进早产儿的世界,学会更好的呵护他们。

该视频主要文字介绍:

胎龄在37足周以前出生的活产婴儿 称为早产儿或未成熟儿(premature infant)。其出生体重大部分在2,500g以下,头围在33cm以下。其器官功能和适应能力较足月儿为差者,仍应给予早产儿特殊护理。凡因胎盘功能不足等因素而出生体重减轻到该胎龄正常体重第10百分位以下或较平均数低两个标准差以下者称为小于胎龄儿(小样儿,成熟不良儿)。亦把出生体重2,500g以下的统称为低体重儿(low birth weight infant),把出生体重低于1,500g者称为极低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其中都包括早产儿和小于胎龄者。

早产的原因有哪些?

约30%的早产无明显原因。常见诱因有:

1.孕妇方面

(1)合并子宫畸形(如双角子宫、纵隔子宫)、子宫颈松弛、子宫肌瘤。 (2)合并急性或慢性疾病。 (3)并发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4)吸烟、吸毒、酒精中毒、重度营养不良。 (5)其他,如长途旅行、气候变换、居住高原地带、家庭迁移、情绪剧烈波动等精神体力负担;腹部直接撞击、创伤、性交或手术操作刺激等。

2.胎儿胎盘方面

(1)前置胎盘和胎盘早期剥离。 (2)羊水过多或过少、多胎妊娠。 (3)胎儿畸形、胎死宫内、胎位异常。 (4)胎膜早破、绒毛膜羊膜炎。

早产儿的护理

早产儿是指胎龄未满37周,出生体重小于2500g的活产新生儿。由于早产儿各器官发育不成熟,抗病能力低,死亡率高。因此,加强早产儿后天的喂养及护理是提高早产儿成活率的重要措施。早产儿后天的养育方法有如下法则。

一、保暖

由于早产儿对温度十分敏感,爸妈要注意保持孩子的体温及室内的温度适宜,不能过冷或过热。当然还有喂养。由于早产儿吸吮力弱,吞咽功能差,胃容量小,易引起呛奶而窒息,加上各种消化酶不足,消化吸收功能也较差。所以,科学喂养很重要。补足营养也很关键。早产儿的体质差,若不多加注意则造成营养不良,影响到正常的生长发育。

二、合理喂养

出生体重在1500g以上而无青紫的患儿,可生后2—4h喂10%葡萄糖水2m1/kg,无呕吐者,可在6—8h喂乳。出生体重在1500g以下或伴有青紫者,可适当延迟喂养时间。

喂乳量应根据消化及吸收能力而定,以不发生胃内潴留及呕吐为原则。好母乳喂养,无法母乳喂养者早产儿以配方乳为宜。吸吮无力及吞咽功能不良者。可用滴管或鼻饲喂养,必要时,静脉补充高营养液。喂养后,患儿宜取右侧位,并注意观察有无青紫、溢乳和呕吐的现象发生。准确记录24h出入量。每日晨起空腹测体重一次,并记录,以便分析、调整营养的补充。

三、维持有效呼吸

早产儿出生后吸入空气时,动脉氧气压(Pa02)<50mmHg或经皮氧饱和度(TcS02)<85%以下者,为有缺氧症状,应给予氧疗及呼吸支持方式,吸入氧的浓度、时间应根据缺氧程度及用氧方法而定,使血液中氧含量维持在Pa02在50—80mmHg,或TcS02在90%—95%。若持续吸氧时,吸氧的时间好不超过3d或在血气监测下用氧,防止氧疗并发症的发生。

四、早产儿的喂养

母乳中含有易于消化吸收的蛋白质、脂肪、乳糖,还有适量的微量元素、维生素、酶及免疫因子等,是早产儿的佳食品。但由于早产儿的生理特点,母乳中某些微量元素(铁、锌等)及维生素(D、C、B等)的供给不能保证其需求,而这些营养素是保证早产儿智力体格发育所必需的,如不及时添加这些营养素就会造成营养素的缺乏,从而不利于早产儿智力的发育。

通常来讲,早产儿的后天发育,因出生时体重和以后的发育状况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发育特别好的低体重儿,在1年之内即可达到正常儿的水平。特殊情况的早产儿,在5年内才能达到正常儿的水平。

宝宝的特征应该从实际出生算起,早产儿智力和运动的发育情况,一般要比正常儿迟一些。其原因是本应在胎内发育,由于过早出生,没有得到足够的发育,出现了时间差。 在护理早产儿时,千万不要急躁,要精心,多观察孩子变化,但不要过分紧张,要科学调理,要有信心,孩子一定会健康成长的。实践证明,2岁前是弥补先天不足的宝贵时间,只要科学地喂养,在两周岁以前早产儿的体质赶上正常儿是完全可能的。这样的早产儿,体力、智力都不会比正常人差。

注意:本频道文章版权归中央电视台,并不代表本频道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本期嘉宾介绍:

王丹华

1977年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1992年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获医学硕士学位,1996~1997年为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费城儿童医院NICU访问学者。

十余年来从事新生儿专业,在新生儿呼吸急救、围产期缺氧缺血性损伤的防治、早产儿营养和系统管理、高危儿的发育评价和早期干预、NICU院内感染的监测与控制等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与实践,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曾承担过卫生部、医科院及医院的多项科研项目,多次获得医院医疗成果奖。已在主要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参与著书多部。

承担多项有关新生儿专业的临床科研项目。如卫生部临床科室重点项目“防治低出生体重儿呼吸衰竭,提高其生存质量”(主要负责人)、中国医学科学院科研基金“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实验研究”(主要负责人)、全国优生优育协会“降低早产儿脑瘫发病率的临床研究”(专家组成员)以及“硫酸镁防治窒息后缺氧缺血性损伤”、“EPO防治早产儿贫血”、“早产儿慢性肺疾病的防治”和“谷氨酰胺在极低出生体重儿胃肠外营养中的应用”等临床研究等,使我科新生儿专业的诊治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近年来作为硕士生、博士生导师,先后指导或协助指导1名硕士生、2名博士生完成了有关“吸入NO治疗急性缺氧后肺动脉高压”、“吸入NO对胎粪吸入新生猪的影响”和“高频振荡通气治疗胎粪吸入新生猪肺动脉高压”等实验研究。

担任中华医学会围产分会中青年委员、中国优生优育协会儿童发育专家委员会理事、卫生部新生儿窒息复苏项目专家指导组成员、新生儿科杂志编委、北京市东城区0~4岁小儿死亡评审专家组组长、中华医学会及北京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库成员等。

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