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太极 太极资料

太极拳流派 如何学习武式太极

沉肘

肘关节常有下沉坠落之意,不可上扬高抬。肘沉则臂缩,肩才能松;肘舒则臂长,力始达于指尖;肘裹则气聚,身势趋于缜密,保持身架端正;肘回要撑,撑则劲整,多用于以肘击人。

松肩、沉肘,二者关系十分密切。肘不松垂,肩头必然耸起;肩不能松,肘端也易随之上抬。气血就会阻塞了肩、肘关节部位,影响劲力畅通于掌根及指端。肩、肘关节僵滞,走架固然难以轻灵圆活,与人推手更易为人所制。

松肩、沉肘做得好,有益于涵胸、拔背之顺利完成;松肩、沉肘做不好,涵胸、,拔背也会受到影响。

拳法起承

武派太极拳在拳法理论上,多尊崇清初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并通过实践予以深化升华。《太极拳论》讲阴阳之道是“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动为八卦。静为一气。从太极拳体用上说,“动之则分”是开,是变化,是拳势运作;“静之则合”是归纳,是气势凝聚。因此,武禹襄形容走架打手要“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见《太极拳解》)。同时,他还使抽象的阴阳开合具体化,便于练习者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他在《十三势说略》中说:“每一动惟手先著力,随即松开,不外起、承、转、合,始而意动.既而劲动,转接要一线串成”。起承转合为科举时代士子赋诗和作八股文的要求,是昔日儒生们常用的术语。武禹襄首次将它引用于太极拳走架打手之中,使走架打手有了法理依据,是对太极拳弘扬发展的一大贡献。

后来武禹襄总结的打手

后来武禹襄总结的打手《四字秘诀》(敷、盖、对、吞),李亦畲总结的《撒放秘诀》(擎、引、松、放),郝月如的《打手四要》(引、化、拿、发),都是起、承、转、合在打手技术及运作方面的具体、深入。王宗岳的学术思想源于北宋周敦颐(1017-1073)的《太极图说》,以阴阳为体,以刚柔为用,尚未脱离周氏《太极图说》之用语。随着时代的发展、实践体会之不同.武禹襄在《十三势说略》中率先提出:“虚实须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的虚实说。李亦畲宗禹襄之学光而大之,他在《五字诀》中强调“一身之劲练成一家,分清虚实”,要“开合有致,分清虚实”。于是虚实开合的相应变换,技法与意、气、神的融合,就成为武派太极拳的技术核心。为了形象地说明虚实变化和内劲流转的关系,李亦畲还亲手绘制了《虚实开合图》,指出“虚实即是开合”。因为走架打手的虚实多属内劲的变化,只能觉察而不易看到;开合则指外形动作,明显可见。“虚实(内)即是开合(外)”,符合周身一家之理。

所创拳势外简而内涵丰富

武禹襄、李亦畲所著拳论言简而意赅,所创拳势外简而内涵丰富,人多不知其底蕴,而为真能穷其窍要。其走架打手以虚灵为体.因循为用。其功在动以习静,而静不挠于动,动静兼施.不偏一方。其法始于守中,凝聚一气,终于行气,归于凝神至虚,故造诣精纯,独领风骚,以故桃李满门,衍为一派。

走架每势能做到起、承、开、合,才能饱满无缺,富于变化,而不留于浮滑潦草。在此基础上,进而做到眼有神,身有谱,脚有根,空松圆和,外柔内刚,不散不懈,不僵不滞,内外相合,周身一家,一动一静,皆有神情,外在的形态和内在的意气神和谐统一,掌握好心静、意专、气畅、神敛、形顺这“走架五武式太极拳要”,始可越练越精,步入武派太极之门。

孔子曾说,“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路》),武禹襄、李亦畲、郝为真三代人在拳理拳法上既有继承,也有发展.是符合孔子这一深邃哲理的。没有扎实的继承,何来发展。没有创新发展,势必僵化,谈何继承!认真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辩证关系,是学术流派能否健康发展,永葆新鲜朝气的关键。

结语:上文中介绍了关于初学武式太极拳的朋友们需要学习的几个阶段,刚开始都是要把一套太极拳基本的一些基本功给学会,这样太极拳练起来才会变得越来越简单,长期下去就会游刃有余。

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