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养生视频 江苏卫视万家灯火

201408011万家灯火养生:陈明讲心火旺怎么办

有的人生活中很爱出汗、容易口干、舌头泛红、容易焦躁等,这都是心火旺的表现。心火旺是怎么形成的,应该怎么调理呢?首先我们要注意饮食和控制自己的心情,在这基础上我们在来找找身体内部哪出了问题。下面是陈明专家教你心火旺了该怎么调理吧。

该视频主要文字介绍:

我们的身体有一个重要的部位,那就是心脏。心脏的正常运转是我们人类行动的基础。在整个身体里它相当于一个高统帅的地位,是一个负责给机体泵血的器官。

既然心主血脉、主神明,正常的心功能就常常表现为:面色红润,手足温暖;头脑清晰,思维敏捷,睡眠香甜。心要保持健康,这团火既不能过旺也不能过衰。心火过旺就会心火上炎,出现面红舌赤、盗汗、心烦失眠等表现;心火过衰是因为气机没有打开,则表现为心情郁闷、面色黯淡、手足发凉。

心还有许多附属系统,如心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在体合脉,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心与小肠为表里。

不知道生活中我们照镜子的时候注意到没有,我们的舌头是随着我们身体状态的不同而呈现不同颜色的。它的颜色反映着心的状态,如果舌质红为心火过旺,淡红为心血不足。

心为阳气盛的器官,很“外露”,其气血阴阳都充分地表现在脸上。如果面部通红而不含蓄,那是心火过旺;反之,可使皮肤干燥枯槁、感觉迟钝。心的阴阳气血的盛衰,可从脉象反映出来,脉象洪大是心火过旺,脉象微细则是心阳不足。

适当的喜乐,能使心的血气调达;如果大喜大悲,则会伤心。

中医中有汗血同源的说法,如果一个人出汗过多,特别是胸口出汗,日久就会影响到心,出现心慌气短的症状;相反,有些人很少出汗,则是心阳不开的表现。

也许我们不太了解心脏和小肠有什么样的关系。其实心和小肠是相通的。心脏的充足阳气能帮助小肠消化食物。如果心火过盛,会出现小便灼痛、尿血等症状,反之,小肠有热,也可引起心火亢盛,出现心中烦热、口舌生疮等症状。

心火旺怎么办

由于肝脏在人体内的特殊性质,我们不能着急用药,可以选择一些清热解毒的的食物或中医养肝茶来消除肝火。

可以多吃一些清热解毒的蔬菜水果,比如苦瓜、西瓜、草莓、西红柿和大豆等,这些食物具有清热降火、养肝明目、滋阴去火等作用。另外,还可以选择清热去肝火的粥,比如说菊花粥、芹菜粥、银耳莲子粥等,都具有很好的祛肝火效果。

心火旺的症状主要表现分虚实两种,虚火表现为低热、盗汗、心烦、口干等;实火表现为反复口腔溃疡、口干、小便短赤、心烦易怒等,真让人难受,下面就让小编为大家介绍10种有效祛除心火的食物,让大家拥有健康好心情。

10种有效祛除心火的食物

1、绿豆

味甘性寒凉,能解暑热,除烦热,还有解毒的功效。可以熬汤、煮粥或做成绿豆糕食用。但注意不宜与中药同服。

2、兔肉

味甘性凉,有解热毒、凉血、通便作用。可以红烧或炖汤。

3、梨

味甘微酸性寒,有清热润肺、除烦止渴的功效,对热病后心烦口渴、尿黄便干尤为适宜。可生吃或用梨去核塞入冰糖或蜂蜜蒸熟后食用。注意梨汁性寒,便稀者少食。

4、桑葚

味甘酸性寒,有滋阴补血益肝肾的作用。对于阴虚内热引起的耳鸣、失眠、心悸有辅助治疗作用。生食或用50克水煎服。

5、荸荠

味甘性微寒,有清热解渴化痰作用,适用于热病的心烦口渴、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大便干、尿黄者。可以生食也可炒菜,还可以捣汁冷服,对咽喉肿痛尤佳。

6、百合

味甘微苦性微寒,能清热又能润燥,对肺阴不足引起的干咳、少痰或低热、咽喉肿痛均有效。用鲜百合捣汁加水饮之,亦可煮食,也可用冰糖一起煮食。

7、西瓜

西瓜汁中含有人体所需丰富的营养物质,如蔗糖、葡萄糖、果糖、瓜氨酸、丙酸、丙氨酸、谷氨酸、精氨酸、磷酸、苹果酸、盐类,以及胡萝卜素、维生素C等。

8、草莓

草莓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B2、C以及钙、磷、铁、钾、锌、铬等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和部分微量元素。草莓是人体必需的黄酮类等成分的重要来源。具有清暑解热、润肺化痰、利尿止泻、助消化等功效。

9、苦瓜

苦瓜所含维生素C量很高,还含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以及胡萝卜素、维生素B等,有清暑涤热、明目解毒的作用。

10、西红柿

中医认为它味酸甘、性平,有清热解毒、凉血平肝、解暑止渴的作用,适用于中暑、高血压、牙龈出血、胃热口苦、发热烦渴等症。其维生素C的含量远远高于其他蔬果。

本期嘉宾介绍

陈明

男,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从医二十余年,师从于我国中医药学家刘渡舟教授,一直从事医圣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临床善用经方治疗内科、妇科及儿科杂病,尤对脾胃病、肠道疾病、肝胆病、心脏病、糖尿病、发热性疾病、咳喘、痛风、失眠、皮肤痒疹及妇科月经不调、带下病、小儿发热、厌食、消化不良等疾病有独特疗效。

擅长疾病:脾胃病,肠道疾病,肝胆病,心脏病,糖尿病,发热性疾病,咳喘,痛风,失眠,皮肤痒疹,妇科月经不调,带下病,小儿发热,厌食,消化不良等疾病,

注意:本频道文章版权归江苏电视台,并不代表本频道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