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 太极拳八段锦教学
现在打太极拳的人群普遍都是年纪大一些的人,但是随着太极拳知识的普及,现在也有很多年前人对于太极拳也是非常的痴迷。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简单的八段锦的太极拳教学,想学太极的朋友有福了。
太极靠的是“化”“发”合一 什么是“化” 什么是“发”
简单来说“化” 原理同一个球的旋转可以弹开周边物体
在“化”的同时 通过手臂上传来对方的力量判断对方的重心的分布 顺着对方的力量 牵引对方的力量 造成对方失衡
而后就是“发”了 在对方失衡 身体重心不受自己控制而掌握在你手里的时候 对对方身体施以打击 顺着对方的力量轨迹打 造成的伤害小 反之 造成的伤害大一点
这一系列的动作 建立在 化发的基础的 一气呵成 基础是太极的基本绷、捋、挤、按、采、列、肘 而绷 又是基础上的基础 判断对方的力量轨迹 和重心 都依靠它 捋、挤、采按则是造成对方失衡的手段
至于你说的单一的圆 这样说也对 其实是圆弧 根据自己的熟练程度 有大圆小圆 对力量轨迹判断不准确需要大范围的化劲 熟悉之后一个简单的翻腕 就是一个圆.
太极拳是一种技巧性的拳术,我们都听说过太极的“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等等。这些就都是运用的技巧。很多人都觉得太极拳只是花式并无真功夫,但是这都是错误的观点,从太极能流传这么多年你就知道太极是否有用。
以愚管见,太极拳技击之妙,在于对人体平衡原理的谙熟与运用。人之所以能够直立行走运动,全赖力与力之间的平衡,是通过神经中枢调动肢体产生支撑力从而达到人体重力间的平衡。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人体必然难以维持平稳站立而跌倒。普通人因缺乏训练,在与他人直接的身体对抗中很容易被外力所制,既而难于平衡。
而太极拳拳法训练归根结底就是通过贯彻“静、轻、慢、切、恒”的要求,从盘拳架入手,去僵催柔,重新整合人的神形意气,使之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充分调动人身潜能,在技击中节节贯串,在维护自身平衡的前提下迅速有效地打破对手的平衡,制服对手。那么太极拳练习者是如何增强自身平衡能力进而在技击中有效打击对手的呢?太极拳凡“绷、捋、挤、按、采、列、肘、*、进、退、顾、盼、定”十三式,这十三式基本囊括了人体运动的轨迹。
掌握平衡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尤其在运动中。太极就是教你如何能够平衡重心。“虚领顶功,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说到底是要求练拳在运动中维持平衡。
通过运动中去僵催柔的变化,神形意气相合,从而达到表里精粗无微不利的境界,做到中正安舒。盘拳架的过程,既是增强自身平衡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通过自身平衡能力的过程,也是通过自身的感受而知己知彼的过程。太极拳练习者对人体筋骨皮肉的结构和运动要有整体的把握,并且练到极致,能以皮肤神经末梢感知来自对手的外力方向及力度,达到“全身无处不是手”的境界。人体的运动时,重心移动越快,维持平衡越难,所以太极拳法讲究神形意气相合,讲究用意不用力,讲究“松柔圆缓匀”。
就是说在技击时不留破绽,不给对手可乘之机。相反,与对手过招时,抓住手出招进由重心移动而带来的平衡变化的有利时机,后发制人。在对手因重心移动打破固有平衡之后,建立新的平衡之前,以粘的方法与对手来势意气相通,感知对手的运动方向和力度大小,用吞吐拿放的手段在化解来招攻势的同时,施以微力,不让对手建立新平衡,使对手重心处于运动时顺势制服对手使之跌倒。“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丝毫不给对手以再次出招打击我的机会,而处于慌忙维持自身平衡的窘迫状态。
当对手察觉我方意图,试图挣脱时,我方即以连绵不绝之意“随屈而伸”,“大丢大顶”,“小丢小顶”“丢丢顶顶”,“不丢不顶”,还是顺对方重心移动方向施以薄力,使对手始终无法建立新平衡,无法站稳。可以说,太极拳的技击是用对手自己的力量打败他自己。因此,与太极拳练习者过招的人有这样的体会:出手越快,输得越快;出手越狠,输得越惨,简直就是自己打自己。
太极的奥秘是制约与反制约,以攻代守,巧妙的化解对方的力量。常练太极还可以强身健体并且能掌握了人体运动时由重心移动而产生的维持平衡过程中力与力之间的关系,才算懂得了技击的要义。
笔者祖父曾说,跤场里有好手。常言亦有“打人容易摔人难,摔人容易放人难”的说法。看来谁能更好地维持自身平衡,进而破坏对手的平衡,谁就能成为竞技场上的胜利者。太极拳由实践中来,还需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大限度地保持其发展的活力。历史发展到今天,太极拳以其修身养生健体的特殊功用为提高现代人身体素质、提升现代人生活质量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而太极拳的技击及其训练方法亦可为现代竞技体育项目提供借鉴之处。因为运动的原理本来就是相通的。也只有这样,太极拳才能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获得更大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人类的文明发挥更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