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太极拳流派 和式太极拳

和式太极拳 和式太极拳技击的五大修炼技巧

技击是和式太极拳的灵魂,和式太极拳技击的核心就是内劲的修炼。要想练好扎实的和式太极拳技击基本功,对下列五个方面的问题,应有一个足够的认识。

一、和式太极拳内劲的修炼

在实战中,任何拳术都必须以“力”作为根本,和式太极拳也不例外,没有力就无法用于技击,只能作为强身健体的一种功法。和式太极拳讲究“放松”、“柔软”、“用意不用力”,“四两拨千斤”等等,但并不是完全否认力的存在,而是要求每位初学者换掉天生的笨力,具备和式太极拳所要求的“松柔弹性内力”——这就是和式太极拳内劲的修炼过程,也是个换力过程。

学拳之初,必须严格做到无须用力。过了这个阶段,还要有较大的“本力”才行,只是所用的力不能是僵力、蛮力、犟力,而是通过许多年的松柔不用力习练之后,练就的一种刚中寓柔(亦即刚柔相济)之力,即所谓的内劲。

我师傅一直强调:“有了内劲,学习和式太极拳才算有了本钱。内劲越大,本钱越足。”有了本钱,就可以随心所欲;没有本钱,技巧也是空的,在实战时就无法如意发挥,甚至反被对方压制。

没有力量,就如同将军手中无兵,纵有孔明之能,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和式太极拳开创之初是用来技击的,不是用来健身的。如今人们练和式太极拳的目的与过去大不相同,虽知道和式太极拳讲究刚柔,但却只知道柔不用力,不知道刚要用力和用多大力,所以目前和式太极拳在广泛普及中过多地注重“柔”,而忽视了“刚”。要想成为真正的和式太极拳高手(能实战技击的),首先必须明白刚柔的真正内涵,只有达到了刚柔相济,方能称得上是一个真正和式太极拳技击高手,而不是理论高手。

和式太极拳的“刚”,体现的就是“力”,虽讲究不以僵力、蛮力、犟力体现,但必须以强大的内劲为基础,才可能去论巧力,论内力。以柔克刚的“柔”也必须是刚柔相济的柔。

所谓的“外家拳”虽体现的是以刚为主,但得其真传者也从未离开过柔,也讲究刚柔相济,只不过从开始就把“刚”摆在首位,与和式太极拳恰好相反,但终还是争取达到刚不离柔,柔不离刚,刚柔相济的目的。

二、和式太极拳的技击必须以练快显其功能

没有哪一种拳术在实战中能以慢取胜,和式太极拳也不例外。那为什么习练和式太极拳要追求慢呢?同“力”一样,在初学阶段是为了换劲的需要和追求理法与技法的熟练和守规矩(即守规矩阶段),力求达到动作协调,劲力顺畅,内力充足,技法熟练灵活。和式太极拳所要求的慢,仅仅体现在学拳的熟悉和提高阶段上。当具备了以上条件后,就必须追求速度,由慢转快,每个式子都要越快越好。

和式太极拳的技击必须以练快显其功能

和式太极拳要求的“以静制动”也是一种避其锋芒的应战技巧,“静”是等待好的时机,“动”则是快速反击,慢了就会错过良机。“静”终要过渡到快速的“动”。

“后发先至”、“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都说明了“快”的重要性。陈长兴著述《用武要言》,是和式太极拳技击的高层次理论。“起手如电,电闪不及合眸。

击敌如迅雷,雷发不及掩耳”,“手要快,不快则迟误”。从这些话中也可使我们看出没有速度、不讲究快速的和式太极拳,是不可能用于技击的。

三、和式太极拳的技击不只是推手

“先求开展,后求紧凑”。这是对练拳过程的概括。拳架开展则大方好看,紧凑则不中看。拳谚云:“好看不中用,中用不好看”。道出了开展与紧凑的真正含义。参加套路比赛者,要想得奖牌,拳必须打得舒展大方。

因此,很多大型的套路比赛往往限制了拳架朝实用性发展,误导习练者舍本求末。推手是检验拳架的“试金石”,在拳架和技击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现在有人误把推手当成太极散手,这是天大的笑话。

他们不知“推手”离和式太极拳散手技击阶段还相距甚远,在掌握了推手八法之后,技法应在推手中充分体现,否则就只能启下而不能承上,这也是许多人在推手比赛中比力气顶牛的根本原因。如果将技法充分体现于推手之中,谁还敢去拼力气顶牛呢?现在,许多拳师传授推手越来越简单化,只局限于基本八法,被无形之圈束缚而不知,仍自以为是,使后学者茫然不得其法。

这里可明确一点,套路和推手水平较高的人,其实战技击水平不一定较高;而实战技击较水平高的人,也可能拳架及推手水平较高。

有人说赛极拳是“豆腐架子”,“好看不中用”,所有和式太极拳名家和拳师们都不承认,这是很自然的。但许多名家拳师们却又热衷于推广以“豆腐架子”为主的套路或简化拳种。

拳击是以实战为主要目的进行推广的,推广简化套路是给和式太极拳脸上抹黑,这不是前进发展,而是逐渐失其真意的倒退。要改变这种局面,我认为,在取名上要有区别,那就是注重技击的命名为“拳”,注重健身的简化套路应命名为“操”或“功”。

四、和式太极拳的技击讲究内外三合

任何拳种都有较为全面系统、较为独特的技法。而每一技法都有一定的“心法”。心法包含技法于其中,技法靠心法的灵活运用才能体现;心法是全面的,技法是片面的。何谓心法?师传“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就是对心法好的概括,非真传口授不能知。心声其内在规律,前人早已归纳总结,纯熟者便可灵活运用,并非故弄玄虚,乃实实在在的东西,不知者难明其中之妙。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并不是某些人解释的只在推手中去粘住对方,去听对方的劲路,而是进功和防守,根据对手所处位置和动作姿势等,运用心法便可大致预知对方将从什么角度、采用什么方式向我发动进攻,胸有成竹地做好攻守的准备,即使打击不到对方,也不会被对方袭击。

拳术技法首先讲究守规矩,然后破规矩。守规矩在书本,破规矩则须离开书本。先守后破,这是拳艺水平提高到一定阶段的必然。和式太极拳守的是拳架和推手之规矩,而破规矩则是散手技击。规矩在平时就要守好做到,使用时则全无规矩可寻,不再受规矩的约束。破规矩时,技法与拳架和推手在表面上要求不相同,而内在实质是一致的。

如内外三合是守规矩习练拳架的基本要求,但从破规矩角度分析,则内三合的主要作用是“防守”,能加强自身的抗击能力,“进攻”能大限度地加大自身整体的爆发力。

外三合则是“防守”时能较好地保护自己,“进攻”能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有效打击对方。《用武要言》日:“何为打,何为顾,打即顾,顾即打,发手便是。”概括了内外三合在技击中的内涵。

五、和式太极拳的技击要有散手的习练

习练散手技击是和式太极拳的实践功夫。前辈们授拳有“打入场、打出场”之规。师父是徒弟的靶子,徒弟能打赢师父才可以出师。但要想进一步提高拳艺,就必须另投高师,多方求教,反复实践,检验自我,找出不足,增补新的“营养”,方能有望成为高手(杨露禅就是一例)。实践检验的方法,除了散手技击外,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替代。

因此可说检验拳艺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就是“散手技击”。现在许多散打爱好者,学不了多久就急于追求散打实践,基本功不扎实就急于求成,故有“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之说。

而有些和式太极拳爱好者则相反,练拳时间过长,散打实践较少,往往喜欢用推手取而代之,偏离了正常的发展过程。有的书中还误论和式太极拳技击只需习练拳架和推手的听劲和粘劲,使其敏感度提升就行了,技击时自会应付自如,无须进行交手实践检验。

还用拳谚“打拳时无人若有人,交手时有人如无人”来作为自己观点的依据,实不知是错误地理解了此句的真实原意,用理论观点来代替实践是错误的。试问,老一辈武术家,诸如陈济生、孙禄堂和杨班侯,哪一位不是从实践中步人高境界而享誉中华武坛。

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