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震荡中医 中医探讨脑震荡的病理机制
脑震荡的患者受伤以后会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时间长短不一,但是一般不超过半个小时,脑震荡属于轻微的脑损伤,脑震荡的治疗方法也比较的多,今天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中医治疗脑震荡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助患者。
脑震荡中医
脑震荡系由轻度脑损伤所引起的临床综合症状群,其特点是头部外伤后短暂意识丧失,除有近事遗忘外,无任何神经系统缺损表现。
伤后立即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一般不超过半个小时。
个别昏迷时间较长甚至死亡。
意识恢复后,常有头疼、恶心、呕吐、眩晕、畏光及乏力,多有近事遗忘现象。
患者处于恢复期的时候,经常会有头昏、头疼、恶心、呕吐、失眠等不良的症状,一般多在几周至几个月逐渐消失,但有也部分患者存在长期头昏、头疼、失眠、注意力不集中和记忆力下降。
在治疗上,西医认为脑震荡一般无需特殊治疗,适当卧床休息,给予一定的精神安慰及对症治疗。
然而临床上设法尽快消除症状,减少病人痛苦是十分必要的,尤其对于长期存在症状者,需要细心辨证施治提高疗效。
中医学在这方面有其特长,有不少采用中医药治疗脑震荡的临床报道,但多为一方或一法的治疗报道,没有对脑震荡的辨证施治进行较为深入系统的探讨。
根据自己的实践认识到,受伤的严重程度,急性期和恢复期的区别,个人体质的不同,导致脑震荡的临床证候也不一样,要全面考虑才能做好辨证施治,取得良好疗效。
气机逆乱是脑震荡的基本病理机制。
头部遭受暴力,脑髓震动,当即气机逆乱,可变生气闭、气滞、气逆、气脱。
“头者,精明之府”(《素问?脉要精微论》),“脑为元神之府”(《本草纲目》)。
脑部气机逆乱,顿时清窍郁闭而昏迷,稍时清窍复宣而清醒;少数严重者气脱而死亡。
脑部气滞不畅,“不通则痛”,因而头痛;元神受郁,因而头昏、近事遗忘。
气机逆动,扰及神明,因而眩晕、失眠、烦躁、注意力不集中;扰动胃气上逆,因而恶心、呕吐。
“两耳通脑”,“两目系如线长于脑”(《医林改错》)。
元神受郁而畏光,脑部气机逆动而耳鸣。
中医中的气是看不到摸不着的。用气机逆乱变化能从整体上有机的讲述脑震荡出现的各种症状机理,与现代医学关于脑震荡无神经系统病理变化、无器质性损害的基本观点相吻合。
脑部积瘀是脑震荡的一种常见病理变化。
其成因有两种
一、由于气滞较重,气滞而血行不畅成瘀;
二、暴力伤害较重,头部脉络受损,血离经隧渗溢成瘀。
脑震荡意识障碍能在短时内恢复,说明虽然脑部积瘀,但未至于瘀阻清窍,若瘀阻清窍则不能稍时自然清醒。
由于在临床上较轻的脑挫裂伤与较重的脑震荡难以区别,难免将较轻的存在脉络受损的脑挫裂伤作为脑震荡,因此考虑脑震荡有脑部积瘀这种病理变化也是临床需要的。
素有体质是影响脑震荡病理变化的重要因素。
有的脑震荡病人伤后症状较重,但能在较短时间内恢复正常;有的脑震荡病人伤后症状较轻,但经过较长时间不能恢复正常,有的除脑震荡原有症状还出现其他症状;
脑震荡早期症状和后期出现的其他症状各个病人不同,等等,都与体质有关。
由于个体各脏腑功能状态不同或潜在的病变,脑震荡发生后随之出现相应的证候变化。认识和掌握了这些病理变化规律,才能更好指导辨证和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