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 如何学习太极拳的内功道法
在这里我不谈拳理,只说说自己的一些体会。首先,我们知道无论我们做什么,只要违背了自然规律,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我们练功夫也是一样,经常有拳友问我太极拳到底应该怎么练
我是这样理解的:首先我们要搞清楚“武术”是什么,然后才能明白太极拳怎么练。
千百年来,人们在生活和劳动中总结提炼出,能够用来防身,健体的动作方法,同时给予整理传播,逐渐形成一种技击技术,叫作武术。
在武术中,我们发现很多功夫都是像形的,比如形意拳、螳螂拳、猴拳等等,而且很多武术器械都是劳动工具或是劳动工具演变来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武术它来源于生活。所以我觉得我们练功夫,就要回归于自然。
前辈们告诉我们——“万法归一,道法自然”,你就可以发现技击家们在格斗中,所掌握的原则就是“简单直接”。很多人都说“功夫难以上身”,一个“放松”就让我们追求一辈子。
到底怎样放才能松呢?前辈们说得“松而不散,柔而不软,钢而不僵”怎样理解呢?合适度又应该如何掌握呢?
举个例子来说: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他们晃晃悠悠在跑来跑去,是多么可爱,突然他一下没有走好,身体晃悠两下,你以为他好像要摔倒了,但当你想去扶他的时候,他身体一抖,又跑开了。
当你想抓住他的小手时,他小胳膊一甩,你还真的不好抓住他,那不是一种先天的自然之劲吗?而我们的孩子也没有练过什么武术啊啊!有时候,孩子们的小手打到你脸上,你都反应不过来。
他们的脑子里想的就是打你一下,这不是他的意吗?而我们练功不就是为了把后天的力转化成先天的劲吗?但我们现在练功时,只不过我们人为的把它给复杂化了。
在技击中,当被人所制时,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放松”。分开理解不就是:“放开,松下去”。这样不就给化解了吗?
可是要松到什么程度呢
“松合、松转、松放”。这个大家都知道,这就是一个“度”的问题。
这个问题曾经困扰过很多拳友,我们从“松而不散、柔而不软、钢而不僵”这几句话里,基本就可以领悟到一个“择其中”的理念。如果能做到这个,就可以更好的去“柔化钢发”。我们常常说:“守中、用中、打中”。
当我们把这个理念放大且融会贯通时,是不是也可以用在这里“用中”呢?其实,什么都不能“过”,也能不及,正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干里”。
因为拳理说得很明白:“周身无处不太极”。拳友们学习拳理,一定要领悟它所强调“意”的博大精深,那样你才能收获更多惊喜。往往一些拳友追求拳架的漂亮,注意每一招,每一式都演练得非常清楚。
但往往就坏在这里,大家都把让对手应声而出的过程省略掉了,这是非常重要的地方。拳理强调“转关过节,须留意”,每见数年纯功,为人所制。双重之病未悟而没有“虚与实”的变化又怎么能“进,退须有转换。
往,覆须有折叠”呢?这是产生“圆”的关键所在,没有这些,就没有:“阴与阳”。也就是说,不能称为太极拳。拳理的每个字都很真切,它还让我们领悟其中的真谛,“渐至从心所欲”。学者详细辨别,是为论!
经常有拳友问我:这种拳和那种拳的区别是什么?我告诉他们,前辈们早就告诉我们“天下武术是一家”的道理,无论哪一种技击技术,虽然在表现形式上各有不同,但它们追求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打击对手,并且能保护自己,得到强身、防身、健体的终目的。
太极拳作为一种集强身、防身、健体为一体的技击技术,科学合理的把人体各个部位有机地分工,同时合成为一个整体,同时把技击技术也提高到了一种包含哲理文化的层面。
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正是太极拳的魅力所在。我们习武之人应该准确地掌握和利用规则,而且不要把拳理人为地复杂化。
比如“心与意”合,简单说就是想什么就去做什么;“力与气”合,不就是做什么就用什么吗?这样理解起来就很容易了。知道了就是“心知”,做到了就是“身知”。
说白了,“功夫”就是要把一个准确动作的要求,经过千锤百炼,养成习惯。所谓“习惯成为自然”,那就是身知。
习武只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必须严格按拳理去做,这个理就是“法”,就是利用准确的方法,去养成准确的习惯,形成自然,这也就是“道”。
“道与理”是相互结合,也是各自独立的。如果能把它们自然地统一了,你就会明白——“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同时也会明白——“武者之理,人者之道”,终会做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无极无所不尽其极。太极也。”